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在疫情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信(党课讲稿)
在疫情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信(党课讲稿)一、在抗击疫情中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对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的事件。那么,中国文化与疫情有什么关系呢?只有在这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制度的优劣。回顾这些年中国经历的大的历史事件,比如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中国都表现出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抗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国家的制度、政策,反映的是其背后的文化。我国领导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这么多重大决策,我们能够万众一心、集全国之力来抗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而制度背后就是文化。为什么中国能够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色是人民性,中国文化蕴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本质、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是集体主义或者叫集群主义。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体利益更重要,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因此,在中国,面对疫情大家看到的是:最美“逆行者”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这体现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xx个字概括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具体来看,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以来是我们的独特优势。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举全国之力,组织调派xxx多支医疗队、x万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组织xx个省份对口支援,xx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将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往湖北倾斜。这种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局面的形成,其背后都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因为一个人的行动是由他的信念决定的,而信念背后其实都是长期形成的文化精神。第二,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严峻疫情让很多地方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不到十天时间奇迹般建成并开始集中收治;具有战地色彩的十余家方舱医院迅速开设,实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新创举。雷厉风行、英勇战斗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坚毅、勇毅精神的体现。第三,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堵住传染源、切断传播链,一座千万级别人口的武汉被“封城”,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决断,也展现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局部的奉献是为了全局的安稳,这是一种代价。为了疫情防控大局,xx多亿中国人行动起来,“宅”在家里,以一种特别方式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在面对重大灾害时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的精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第四,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一个个白衣天使、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党员干部、志愿者迎难而上,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第五,充满信心、勇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疫情暴发时,人们难免惊慌、恐惧、焦虑和担忧。然而,党始终是中流砥柱,党的坚强领导一直是定海神针,我们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彰显。随着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好推进和拓展,人们心里都越来越有信心。所以,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也是这次抗疫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中国文化的特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也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是一个具科学性的时代命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因此,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恰逢其时,能够鼓励全体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深刻认识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演变逻辑,必须把中国文化放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清楚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要实现文化自觉,冲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坚定中国文化自信,都必须从理论上说清楚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说清楚中国文化是否能与现代化相适应,是否具有推动现代化的功能。这个历史性命题,中国人民用了xxx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论证。当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时刻,我们回首来路,展望未来,更加坚信中国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强大的、内在的支撑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社会、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那时候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随着晚清国力的不断衰落以及西方列强的崛起,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开始出现。诸如“李约瑟之谜”——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对中国文化的质疑成为几代中国人,特别是学者的重大心结。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都发生在基督教文化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现代化浪潮转向了儒家文化圈,最典型的代表是“亚洲四小龙”,即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使国际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人们认识到在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方面,应区分产生和同化。作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虽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大家改变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形成根本性转变。真正扭转西方对中国文化偏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到20xx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突破xxx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19xx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x.x亿人,到20xx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使西方模式走下神坛,解构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根基、独特性都在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文化根基、中国价值的文化源泉。因此,中国奇迹的出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功,证明中国文化是可以适应现代化的,能够为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通过以上历史脉络与理论脉络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从自信到自卑再到自信的发展历程。三、中国文化的内生优势和深厚底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和“魂”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深厚底蕴。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研究,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xx种文明,但几乎全部中断了,如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与所有这些文明不同,中国是唯一保持其历史文明连续性的国家,长期保持了其文化的独特性。作为其象征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xxxx多年未曾中断。这种连续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有一些人误解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人的信仰就在五千年文明中,比如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倡导仁义礼智信,被奉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中国人有祖先崇拜。中国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文化现象——中国人有姓氏,它解决了很多的信仰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姓氏和名字是有来源的,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和名字是一个人特有的终身的符号,是不能乱起的,它有历史、血统、辈分、希望等多重含义。有了姓名,就知道你是谁,在整个家族脉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国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xxxx年前的伏羲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姓氏,而西方欧美国家到xxxx年前才有姓氏,朝鲜、越南则xxxx年前才有姓氏,日本到公元xxxx年才有姓氏。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翻开族谱,你就可以发现你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沿着世系图,穿越时空,一个个往上找,最后可以查到最先的根源在哪儿,如中国人目前查到的最先的祖宗是黄帝和炎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一个祖宗下来的,有血缘关系,是亲戚,所以叫同胞。第三个问题:“我到哪里去?”很多家谱上有坟山图。每年清明或先人的忌日,子孙后代会来拜祭。这种形式是有文化内涵的,就是要把祖宗的精神价值一代一代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肉身可灭,精神不死,薪尽火传,光照万代。祖宗崇拜是中国人独特的文明,实实在在,好理解,也好应用,有名有实。所以,祖宗观念的建立使人有了精神信仰和人生责任。所以,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我们是现世的信仰,我们是祖先崇拜。中国文化具有的很多独特优势,是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我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中国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西方文明是一种竞争性、排他性文明,自希腊、罗马时代的独立城邦,到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诸侯,直至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竞争构成了西方世界体系的基本模式。“力量所及,则尽力扩张”,国家“以实力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国家战略的核心是在相互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如何使用国家权力以实现国家目标和扩张国家利益。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在的特质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中国“和”文化的形成,与东亚大陆最早的自然环境有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有利的农耕条件,所以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长期稳定的居住、生活,才能使其文明不断延续、积淀。在xxxx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原因之一就是农业文明具有既稳定又能够积淀的优势。而且农业文明的稳定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必须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文化讲求“和”。从历史传统看,中国是一个战略内向型国家,国家命运的焦点是天下秩序的崩溃与重建,即所谓“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与国家不是一个概念。国家是个政权的概念;朝代再换,天下不变,中国文化不变,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国家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护道德价值观不被颠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分责任。突出的天下情怀与鲜明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极少出现以掠夺其他国家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征伐,而西方国家从古希腊以来就充斥着对外扩张的历史。古罗马帝国的征伐就长达xxx多年,后来的“十字军东征”长达xxx多年,xx世纪以来,西方对外扩张的历史更是达到xxx余年。我们再看一个实例。长城作为防御性工程,是中国文化具有“和”的内在精神最好证明。从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修建长城。是什么支撑中国人不停修建这么浩大的工程?是一种追求和平的精神,是一种不与人争的“和”的精神。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如此壮观的长城。第二,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文化的本质是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概括性、系统性的思维,它不仅表现在考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方面,而且在工程、建筑、医学、艺术等社会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出整体思维的魅力。人类思维的进步、升华,既需要科学的分析,更需要整体的把握,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国文化中的
本文标题:在疫情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信(党课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35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