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
好文供参考!1/15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好文供参考!2/15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C的关系呢?二、做一做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三、议一议好文供参考!3/15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四、想一想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五、巩固练习1、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好文供参考!4/15即:c=5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2、练习P7§六、作业课本P7§、3、4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二篇】《因式分解》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难点: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好文供参考!5/15教学案例: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①-x2+y2②-x2-y2③4-9x2④(x+y)2-(x-y)2⑤a4-b4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生展示自学成果。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生2:-x2+y2=-(x2-y2)=-(x+y)(x-y)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好文供参考!6/15(2+9x)(2-9x)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好文供参考!7/15(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好文供参考!8/15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三篇】《矩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好文供参考!9/15一、情境导入: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二、讲授新课:1、归纳矩形的定义: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探究矩形的性质:(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好文供参考!10/15(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厘米,求BD与AD的长。(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好文供参考!11/15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四、新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五、作业设计:P99习题第1、2、3题。板书设计:1、矩形矩形的定义:矩形的性质: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2、矩形的判别条件:例1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好文供参考!12/15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x2+4y2;(2)(x+3y)2-(x-3y)2;好文供参考!13/15(3)知识迁移2.计算下列各式:(1)(m-4n)2;(2)(m+4n)2;(3)(a+b)2;(4)(a-b)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3.分解因式:(1)m2-8mn+16n2(2)m2+8mn+16n2;(3)a2+2ab+b2;(4)a2-2ab+b2.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63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