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物理教案(实用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中物理教案(实用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物理教案(实用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中物理教案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二)教学要求:1.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2.知道正确读取电流表读数的方法,会读取电流表的读数。3.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三)教具:J0401型(或J0402型)演示电流表1台,小电珠2个,大号干电池(R40)2节,开关1个,导线若干根;几种不同外形的电流表(课本图5—5)各1台;放大的J0407型电流表外形图1幅;电流表读数示教板1块;小黑板1块(预先画好实物图)。(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普通的照明日光灯和晶体管收音机,哪个工作电流大?(见课本图5?4)要测量各种用电器的电流,需要用专门的仪表——电流表。二、新课电流表1.电流表的用途、种类和符号说明电流表的用途后,展示各种电流表,图示并让学生记住电流表的符号。引导学生观察J0407型直流电流表和放大的电流表外形挂图,问:表盘上共有几排刻度?“0”在何处?该电流表共有几个接线柱?指出三个接线柱可以接成两种不同测量范围(顺便说明量程的概念)的接法,因而表盘上要有两排刻度,下面具体介绍读数方法。板书。2.电流表的读数用电流表读数示教板分别说明使用3安量程和安量程时,每大格表示多大电流,每大格中有多少小格,每小格表示多大电流。选择不同的指针位置,进行示范读数。问:现要测量图1电路中通过灯泡的电流,应如何使用电流表?板书。参考资料,少熬夜!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1)要串联在电路中①在黑板上的图5—8中画出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的电路图。②根据串联的特征解释串联二字的意义。③通过把电流表接入实际的实验电路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操作过程,加深对“串联在电路中”的理解。④出示画有课本图5—8中乙图和丙图的实物器材图示的小黑板,用粉笔画线当导线,示范连接乙图,然后让学生连接丙图。(接线柱暂不标“+”、“?”)(2)接线柱的接法要“+”进“?”出①具体指明刚才实验演示时电流表接线柱的极性标志和电流流向。②把两接线柱的连线对换后进行碰接演示,可看到电流表指针反转,说明“+”进、“?”出的必要。③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电路图(图5—7和小黑板上的实物图课本图5—8)中,标出接线柱“+”、“?”极性。④介绍课本图5?7两种电流表的接线柱“+”、“?”标记方法。(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量程①选择适当规格的'小灯泡,先用大量程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换用小量程测量同一电流,可看到换用小量程后指针偏转角度明显增大。设想如果量程过小,指针的偏转就可能超过量度范围而有损于电流表,说明被测电流的值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②用具体例子说明: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使用较小量程测量时,其表盘每小格表示的电流较小,测量比较精确。③提问:如果被测电流的值约等于100mA、500mA、700mA、,各应取哪个量程?④说明:如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约数值,应先选较大的量程,并且同时采取试触的办法来确定被测电流是否在量程之内。(4)不准把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上把电流表串接一根合适的保险丝,演示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而被“损坏”的情景。三、巩固1.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要、一不、两看清”,并让学生默记一下“三、一、二”的具体内容。2.根据学生的基础,让学生练习在不同实物图中连线,为下节课的学生实验打下基础。四、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和章末习题第78题。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参考资料,少熬夜!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考资料,少熬夜!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二力平衡教学反思: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初中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3、解回声的概念。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教学过程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参考资料,少熬夜!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学生实验: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morning,Wearethe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能传声。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如何传播声音的呢?教师出示投影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会引起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比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让学生接着回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1、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3、学生回答,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师归纳得到:1、声速:V固〉V液〉V气2、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20℃时,空气中V声=344米/秒教师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学生自学P49回声一段,有疑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巩固练习: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人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2、把一只耳朵贴在长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让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这是为什么?课堂小结:依板书进行作业:作业本P28:1--7,精选P84:1--5教学心得: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实验,应多动脑筋尽量使实验现象清晰、完美些。
本文标题:初中物理教案(实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64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