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二上册语文《生物入侵者》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二上册语文《生物入侵者》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二上册语文《生物入侵者》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生物入侵者教案1《生物人侵者》梁玲蔚一、教学目标: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2、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三、教学方法洋思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学习目标:1、读课文,解决“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2.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自学指导(一)(10分钟)1、默读课文,解决“劫掠栖息藩篱归咎五彩斑斓繁衍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的生字词。2、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那些内容?自学指导(二)(10分钟)1.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4、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哪些不同的态度?5.采取那些相应的措施?自学指导(三)(10分钟)探究学习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说说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2、本文主要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相应的语句。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当堂训练:(15分钟)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劫掠栖息藩篱归咎五彩斑斓繁衍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3.填空:这是1篇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顺序,文章从解释的概念入手,接着介绍了生物入侵给人类带来的,再探究,最后讨论。并运用了、、、等说明方法。4、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参考资料,少熬夜!5、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6、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应该怎样做?小结:《生物入侵者》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2、掌握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作用;3、初步认识说明的逻辑顺序。[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入侵者的定义、危害、传播途径、人们的态度和防治措施;2、指导学生掌握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课时]一课时[课型]自读[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设置悬念(嘘!下面有一个秘密!)2、教师导入:济南夏天的蚊子有两种:“土蚊子”和“黑蚊子”。其中黑蚊子学名叫伊蚊,又叫黑斑蚊。它可是原产于美洲的一种蚊子。像黑斑蚊这样的物种还有很多,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学生齐答)生物入侵者!教师投影课题,展示图片。(投影)二、整体感知(一)教师引导:到底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补全填空。教师投影朗读要求。(投影)(二)学生按教师的引导朗读课文,寻找答案,补全填空。课堂交流。(三)教师投影明确答案。(投影)三、知识拓展(一)教师引导:像投影上填空题的句式,大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见过没有?大家把这种句式表达的意思叫做什么?(二)学生活动:学生们踊跃回答:在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中都见到过。这样的句式叫做定义。(三)教师点拨:这是第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一目了然。(四)教师引导:句中的“移民”类似于修辞方法中的哪一种?学生回答:比喻。(五)教师点拨:这是第二种说明方法——打比方——生动形象。(投影)三、重点研读:(一)教师引导: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参考资料,少熬夜!那么,大家还想不想知道有关生物入侵者的另外一些特点呢?请大家快速默读文章的2——8自然段,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找一找老师提示给你的几个问题的答案,同时标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词。(投影要求)(二)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找出问题答案。(三)教师指导:1、出示例句,明确字音。2、明确问题答案,理清文章思路。3、明确说明顺序。(板书)(四)教师引导:大家对文章中介绍的知识相信吗?为什么?(投影问题)(五)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引出举例子、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六)教师讲解: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作用。(投影落实)教师小结说明方法。(七)投影课文小结,学生齐声朗读,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四、拓展延伸(一)投影图片,认识现实中的“生物入侵者”。(二)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者吗?用什么方法防止?(三)学生课堂交流,资源共享。五、布置作业制作展板。[板书]生物入侵者梅涛定义——危害——途径——态度——措施(逻辑顺序)教学反思: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设想。具体的优缺点如下:优点:1、重点难点设置适当,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难点突破较为得当;2、教学过程的设计新颖,有展示个性的环节;3、课堂气氛活泼有序,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多媒体辅助效果较好。不足: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2、教学语言还应该更加规范;3、知识点的讲解还要更准确;4、课堂容量还能够更大一些。5、加强交流、学习,掌握最新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生物入侵者》教案3中学导学单年级:初二班级:小参考资料,少熬夜!组:姓名:创建人:使用时间:XX12课题生物入侵者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方法指导练习,概括流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1)归咎()(2)五色斑斓()()(3)失衡()(4)监控()(5)劫掠()(6)藩篱()2.解释词语。(1)无动于衷:(2)在劫难逃:(3)束手无策:(4)五色斑斓:(5)啸聚山林:(6)归咎:3、选词填空: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3)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的严重失衡。二、合作探究1、理清文章的结构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3、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4、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5、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参考资料,少熬夜!6、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7、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8、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9、生物学家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十分重视,这给你什么启示?三、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四、课堂检测(一).基础知识应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物种(zhǒng)耗资(hào)栖息(qī)归咎(jiù)b漏网(lù)斑斓(lán)宠物(cǒng)藩篱(fān)c失衡(héng)劫掠(lè)监控(jiàn)酝酿(niàng)d厄运(é)调节(tiáo)棕树(cōng)霍乱(huò)2、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不能束手无策。b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哪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入侵者”,人们仍将无动于衷。c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遏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d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会啸聚山林,不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六、收获和疑惑《生物入侵者》教案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词语;⑵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⑶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⑷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并做必要的点拨;讨论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入侵者”,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维护家园而努力。重点与难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教学准备参考资料,少熬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投影展出)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答案:课文第一段。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如五、教师总结全文明确:这是1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和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只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和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六、作业誊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本文标题:初二上册语文《生物入侵者》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64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