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大学生顺-逆境观是大学生对顺境与逆境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关乎其是否能正确面对顺逆境及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人生中遇到的不同境况。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正是针对大学生顺-逆境观的养成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勇担时代责任,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一、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析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围绕当代大学生的顺逆境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对7所高校中的20名大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访谈,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受访者的顺-逆境观存在顺逆境认知自我中心式、顺逆境态度间歇性消极、顺逆境意志阶段性消沉、顺逆境行为两极性凸显等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1.顺逆境认知自我中心式。部分大学生从功利化角度出发理解顺逆境,对顺逆境的关注呈现出自我本位。第一,功利化的顺逆境价值认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思潮并存、新旧价值观激荡,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导向下,部分大学生把成功与否归因于顺逆境的现实存在,把“能否带来成功”作为衡量顺逆境价值的唯一标准。在问及“如果一帆风顺便可成功,是否还有必要经历磨炼”时,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是成功,只要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就没有必要再经历磨炼。这体现了部分大学生从功利化、实用性角度理解顺逆境价值,忽略了顺逆境本身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第二,自我本位的顺逆境关注视角。受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带来的“利己性”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对“自我中心”倡导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利益及顺逆境的关注多于对国家利益及顺逆境的关注。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国家的顺逆境很遥远,自己更关注个人的顺逆境,并认为在国家的顺逆境面前,个人力量过于渺小,只需管好自己的事情。这体现了部分大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个人与国家顺逆境间的紧密关联,更多是从自我利益出发,未能从集体、社会层面思考其在所处顺逆境中的责任,担当意识不足。2.顺逆境态度间歇性消极。部分大学生容易情绪化面对顺逆境,存在过度亲顺境恶逆境的情感倾向,间歇性出现消极情绪。第一,情绪化面对顺逆境。部分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缺乏社会经历,在身处顺逆境时容易出现情绪化面对问题。不少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困难并没有想象中大,只是因为自己的悲观情绪加深了对逆境挫败和焦虑的心理暗示。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逆境,因而产生身处逆境时的焦虑与惧怕。此外,一半以上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怕麻烦的心态,倾向于一帆风顺地成功。还有部分受访者以怕麻烦为借口,通过降低自我要求与期待躲避逆境的挑战,反映出其存在趋乐避苦的享乐心态。第二,消极情绪间歇性出现。“emo”是指一种不定期出现的抑郁、伤感状态,“emo一下”“我又emo了”“今天你emo了吗”等高频流行话语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顺逆境生活常态的真实写照,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面对顺逆境时会间歇性出现消极情绪。“emo”不仅常出现在逆境中,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顺境中也会不定期心情低落、消极对待事情,可见无论有无触发情绪的缘由,消极情绪总会间歇性出现并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顺逆境生活。3.顺逆境意志阶段性消沉。部分大学生在顺境中易懈怠懒惰,在逆境中易无力消沉,缺乏稳定意志调控。第一,顺境易懈怠懒惰。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驱动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顺境中无法持续奋斗。过半以上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顺境中容易懈怠,完成阶段性小目标后便无法继续保持冲劲。第二,逆境易无力消沉。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目标意识和坚定的意志力,在面对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阶段性压力时,常感到无力应对。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曾有过面对困难很无助、力不从心的经历,而对困难的畏惧心理催生的无力感又使其自我评价降低,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处境,甚至会过度放大困难程度,最终选择“躺平”应对。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力,即使度过这一阶段,面对下一个逆境,又会同样陷入无力消沉的状态中。4.顺逆境行为两极性凸显。大学生顺-逆境观终将外化为其行为,部分大学生不正确的顺-逆境观导致其在顺境中易自满虚度,在逆境中极易受挫躺平。第一,顺境易自满虚度。当代大学生身处物质条件优渥的年代,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加之缺乏相关的顺-逆境观教育,身处顺境时易骄傲自满,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在问及如何度过顺利时光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选择及时行乐、无所事事地虚度。可见,部分大学生危机意识不足,未能抓住顺境带来的机遇努力充实自我。第二,逆境易受挫躺平。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和磨难,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差距时极易受打击,抗压能力弱。部分受访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下,选择在逆境中从“佛系”到“躺平”。在问及对“佛系”“躺平”的看法时,虽有部分受访者认为这是暂时的心理调适和过渡,但过半的受访者表示既然再怎么努力也无用,躺平又有何不可。可见部分大学生身处逆境时易受挫,甚至为逃避压力而降低自我期待,发出“万物皆可卷”的叹息。二、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心理理论依据遵循大学生顺-逆境观形成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视角寻找相关理论依据,以期有针对性地从认知形成、态度培养、意志锤炼、行为塑造等方面为探索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路径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支撑。1.基于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提升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认知。引导大学生对顺逆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是其产生合理情感态度,形成坚定意志的先决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从内在心理因素与外在环境的互动探究教育对象的认知形成与提升,从知识结构、学习主动性等因素探索教育对象认知深化的路径。基于此,在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将顺-逆境观教育理论内容的层次性、深度与广度、传递方式等与教育对象所处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引导其借由直观思维将理论知识与自身顺逆境实际建立联系,发挥教育对象自主性,使其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构建对顺逆境的正确认知。而教育对象认知的主动建构是在实践中深化的,因此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还要通过多样性顺逆境实践活动深化认知。2.基于态度改变理论培养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态度。教育对象对顺逆境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待顺逆境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提出的态度改变理论从认知说服的角度将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作为构成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基于此,在开展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信息和教育情境四个因素综合考虑。首先,教育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权威性、可信性和亲和性,以获得教育对象的信赖,成为他们在不同处境中的求助对象。其次,教育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原有顺逆境态度的强度、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根据顺-逆境观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原有顺-逆境观之间的差异来选择教育方式,创建有利教育环境,营造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以取得好的说服效果。3.基于心理韧性理论锤炼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意志。正确顺-逆境观的形成离不开意志的调控与保障。心理韧性理论指个体的系列品质通过动态交互作用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该理论从结果性、过程性、能力性、潜能性四重定义证明个体在逆境中具有普遍性复原结果、恢复过程、抗压能力、危机潜能等极大的适应及恢复能力。这些为大学生意志品质锤炼的重要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教育对象可在顺-逆境观教育指导下,在环境的动态交互中主动运用资源、调整自我,以坚定意志品质应对顺逆境。心理韧性虽置于逆境情境而言,却同样能给予大学生在顺境时培养意志品质的预备式启发。4.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塑造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行为。大学生在顺逆境中的行为既反映了其顺-逆境观,也是检验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习得的,环境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环境刺激的强度与方式影响行为的产生,借由环境刺激可以塑造或强化正确行为,矫正错误行为。基于此,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必须创建常态化刺激性的环境场域合力,发挥环境对大学生正确顺-逆境观塑造的刺激作用,强化刺激频率,创新刺激方式,探索多向度、多样式、活泼的顺-逆境观教育方法,在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的环境营造下,培养其对待顺逆境的良好习惯,实现行为的一致性与持久性。三、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的心理路径探索基于认知学习理论、态度改变理论、心理韧性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路径,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须在认知的深化、情感的互动、意志的锤炼、行为的塑造等诸要素的辩证发展与有机协调中进行。1.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认知。第一,统合构建理论的层次性、逻辑性和价值性,深化大学生对顺逆境内涵、转化、价值的理解与认同。首先,从不同时代顺逆境历史呈现、个人与国家顺逆境关系解析入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顺逆境内涵。其次,通过对顺境与逆境转化的必然性、转化机制、转化结果的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顺逆境的价值,防止顺境自满止步、逆境无力消沉。第二,通过丰富多样的情境式逆境体验,增强教育对象的感受和主观能动性,深化对顺逆境的认知。首先,通过支教、扶贫下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可让一直处于顺境中的大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生存境况,触发其对顺逆境的思考,使其学会全面客观看待自身处境。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里各种比赛,使其在比赛中体验、认识困难,借助顺境中的逆境式体验搭建理性认同与情感升华的桥梁,深化大学生对顺逆境的认知。2.互换与共振联动育情感。第一,加强心理互换。心理互换需要教育者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处境思考问题,真切体会对方的顺逆境遇,倾听其在顺逆境中的真实需求,提醒在顺境中懈怠的大学生抓住条件充实自己,安慰与鼓励逆境中消沉的大学生,在以情换情的理解中增进双方情感交流,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改变消极错误的顺逆境态度,增强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二,巧用心理共振。教育者以真诚、关心的态度与教育对象交往,通过寻找共同顺逆境经历、兴趣爱好等,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成为教育对象在顺逆境中值得信任的倾诉对象,在情感相融、心理共振中培育教育对象积极的顺逆境情感态度,使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充满感染力与温度。3.激励与挑战兼具磨意志。第一,善用激励方式。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中的激励指教师运用各种外部激励手段持续激发大学生行为动机,促使其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力,在顺境中朝向目标坚持不懈,在逆境中积极克服困难。激励内容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形式有正激励和负激励。教育者的激励是教育对象在面对顺逆境时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使其以积极的热情朝向目标前进。激励要有针对性、体现个性化,要根据教育对象在顺逆境中的实际需求、具体情况、个性特征等选用恰当的方式,对顺境中骄傲懈怠的大学生给予警醒式、说理式批评教育,帮助其认清现状、重新定位、激发奋斗意志。对身处逆境中的大学生则更多采用正向激励,使其在逆境打击中有毅力坚持并持续付出行动。第二,探索挑战方式。挑战是指在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中为磨砺大学生意志而倡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挑战自我的活动。教师可发布具有一定难度与挑战性的小组作业或个人任务,设置挫折情境体验,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逆境,并鼓励学生参加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竞技运动,如夏令营、攀岩、游泳、马拉松等意志力训练,在具有个性化和挑战性的竞技运动中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锤炼其意志。4.凝聚多方合力塑成行为。第一,筑牢家庭顺-逆境观教育的贯通保障。其一,家长要在亲情联结中探索多元、有效的顺-逆境观教育方式,除了“忆往昔之顺逆史”外,探索顺逆境主题的家庭辩论、观剧评剧及出游探险等,传递正确顺逆境认知。其二,家长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与坚定的意志力,引导大学生建立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的正确认知和情感。其三,家庭应作为大学生顺境中的激励提醒与逆境中心灵休憩的港湾、物质需要的坚实保障。第二,突出高校顺-逆境观教育的统筹协调。其一,高校要构建系统化的顺-逆
本文标题: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69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