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精编3篇
好文供参考!1/1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伶官传序1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观点鲜明,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和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第四段具体指出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对比的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好文供参考!2/11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和“抑……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尾处,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字词部分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抑本其成败之迹本,名词作动词,考究忧劳可以兴国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逸豫可以亡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亡而告以成功成功,形容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微的事情系燕父子系jì捆绑★★★★欧阳修诗词名句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佳节,情侣相会,无论情还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不仅写行人越走越远,还写出了情思离愁越来越长,使人有怅然若失之感。3、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天的风吹着竹叶,发出哗哗的响声,思妇长夜不眠,听着这些声音,便产生了离愁别苦。拟人化的手法,触景生情之笔。好文供参考!3/11作者邮箱:伶官传序2第二十五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设想1.本文是1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自学(预习),提出自学提纲,教学中检查。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一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口头翻译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好文供参考!4/11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教学时数安排两教时。(教案未分课时,可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内容与步骤1.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3.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好文供参考!5/11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4疏通课文:(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2)补充注释: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5.阅读提示: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好文供参考!6/11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好文供参考!7/11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写作训练: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1篇评论文章。《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伶官传序欧阳修[教学目标]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好文供参考!8/11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1.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3.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好文供参考!9/11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4疏通课文:(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2)补充注释: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5.阅读提示:好文供参考!10/11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好文供参考!11/11“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写作训练: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1篇评论文章。
本文标题:《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73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