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教材高一化学教案精编3篇
好文供参考!1/15新教材高一化学教案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新教材高一化学教案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新教材高一化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二、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好文供参考!2/15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三、教具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好文供参考!3/15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二)新课教学过程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情况。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好文供参考!4/15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互)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归纳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好文供参考!5/15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好文供参考!6/15新教材高一化学教案2教学重点: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2.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讲解(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好文供参考!7/15增大。(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讲解“越弱越水解”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的酸性比酸性强。∴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设疑好文供参考!8/15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1)大小比较: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②应用“物料守恒”分析。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在溶液中:总结、扩展:好文供参考!9/15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3.扩展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板书设计:1.水解的一般规律(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2)越弱越水解。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3)水解是微弱的。(4)都强不水解。好文供参考!10/15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1)温度(实验1)(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3.盐类水解利用(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新教材高一化学教案3一、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2、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好文供参考!11/15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好文供参考!12/15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六、教学设计的程序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七、具体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好文供参考!13/15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
本文标题:新教材高一化学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75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