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服装设计 “伪风格”现象探析
百度文库专用服装设计“伪风格”现象探析[摘要]我国服装设计“伪风格”的误区,使得服装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属性而变成了纯粹的“艺术品”,对我国服装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现阶段,我们改变现有服装设计教育中“唯美”倾向,强化设计师个人创造力与服务大众意识统一的职责教育,树立科学的、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是克服和遏制这种“伪风格”现象的有效对策。[关键词]服装设计;伪风格;社会意识;大众设计服装风格是设计师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独特手法,是一种服装外观式样与精神内涵相结合的总体形式。服装设计作为服装风格的形式载体之一,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乃至不同人群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而且成为了一定社会审美和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设计师的风格特征。服装设计追求的境界是“服装风格设计”。[1](P82-83)然而,纵观近年来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服装款式,我们发现一方面现代服装设计师们设计出了不少具有创新理念的服装款式,促进了我国服装工业的发展和服装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似乎正陷入一个误区,一些服装设计师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风格,甚至是为了体现而体现,变成了一种“伪风格”,哗众取宠。这种孤芳自赏式“伪风格”设计的现状,不仅有悖于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误读了“风格”,而且会对我国服装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妨碍着我国的现代服装业与世界服装潮流的融合。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现代服装设计中“伪风格”现象的分析,探究其存在原因,进而寻求克服这种“伪风格”的对策,期望能对服装设计的发展不无裨益。一、现代服装设计中“伪风格”现状:(一)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服装设计是一门渗透着设计师个人情感的艺术。设计师的性格、爱好、经历等都影响着服装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设计师对生活和事物的态度及体验不同,表现在服装上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倾向。打破艺术常规,创新求变也一直是服装设计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我们还应看到,服装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工艺技术与造型艺术结合的综合实用艺术,必须考虑到衣与人的物质因素,注意解决衣与人的关系,注重服装的功效性。服装设计师不仅要关注产品的视觉造型、形体布局、表面装饰和色彩搭配,还要考虑产品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并同时要在满足基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所以服装2设计从来都不是为了个人风格体现而体现的表现产物,它虽然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却是人和社会,[2](P104-107)体现着人的外貌、情态和生活状态。因此,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全身只裹着一块布,眼睛处留两个洞,你会怎么想?你在大街上碰到对面过来一个人,全身上下粘着报纸或者秸秆,你能不吓一跳?这不是在讲童话,恰恰是前些时候在南方某个城市所举办的名为“现代服装设计展示会”上一些时装设计师们的手笔。这样的标新立异的风格追求,既不实用,也无美感,实在让人不敢苟同,除了哗众取宠,赚取眼球以外,还能有什么,只能是让服装设计离人们越来越远。(二)盲目克隆名不副实服装设计是开放的艺术,需要设计师们具有宏阔的眼光,吸纳各种艺术营养,融汇各种思潮,形成设计师自身独特的审美感知和艺术风格。身为一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的设计师,从传统民族、民俗服饰元素中,汲取其精华与象征性,结合现代的审美观和功用性,将民族服装的特色糅合于现代设计中,体现出一种新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应是一个成熟设计师的追求。然而,服装设计界却一直有着模仿、抄袭与自说自话之风,从早期的模仿港台服装开始,到后来欧美时装的克隆,再到近来韩版服装的复制,充斥服装市场的是大量的复制品和仿制品。中国设计师的思想尚不如外国的设计大师,还需更多关注和参考国际大师的作品和理念,本无可厚非。但是,服装设计属于创意产业,借鉴不等同于抄袭。风格并不是抄袭就可以体现出来的,那至多也只是一种“伪风格”。近来网上热议颇多的“山寨版”礼服,其风格实在是不伦不类,既没有得到外国大师原有的精髓,也失去了设计师自身的风格,令人贻笑大方,也令众多著名时装设计师身处尴尬之中。这些盲目克隆的服装既没有民族文化,又没有个性,也就谈不上什么风格,甚至一些服装因为过度模仿和抄袭而失去了价值。(三)材质再造差强人意服装材质包括服装面料和辅料,它是服装设计的载体。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面料的开发运用上,艺术与技术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服装面料的组合和再创造逐渐成为服装设计又一次新的突破。设计师运用各种服饰工艺手段对现有的服装面料进行再创造,使其表面产生丰富的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三宅一生就是一位风格独特、个性很强的设计师,其作品褶皱面料运用造诣很高,被称之为活动的“雕塑”。目前,国内设计师的面料再造水平进步虽然有目共睹,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模仿阶段,没有自己的创意和风格,缺乏个性;甚至于有些设计是为了“再造”而“再造”,产生很多“伪风格”的作品。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的软、硬、厚、薄、挺、垂等特点,影响着服装的裁剪制作工艺、基本风格和表达形式。一些设计师不是去研究、配备出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加工手段,使服装3设计理念得以最充分的实现,而只是单纯的借鉴与模仿,结果就出现某位歌星的礼服上的褶皱被称为“卫生纸”的笑话。服装面料的再造设计要围绕服装整体风格,融入设计师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将面料的潜在性能和自身的材质风格发挥到最佳状态,才能达到服装设计与面料内在品质的协调统一。二、“伪风格”现象原因分析(一)“风格”的误读“风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它是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所以风格是一个历史的词汇,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后人评价的,并且是只对后人有意义的东西。现代设计风格观念的成熟是以二十世纪初欧洲人对“风格”的思辩为起点的。一战时,荷兰人杜斯博格首先找到了“风格”这个词,发起了一场对现代主义设计有深刻影响的风格派运动。荷兰语中“风格”叫DESTUL。DE是定冠词,表示特指的“风格”,也就是指与一般意义上的“样式”,“款式”、“时尚”相区别的,具有特定历史意味的风格。现代服装设计中“伪风格”现象的出现就在于一些服装设计师对“风格”的误读,全然不顾风格是个道地的历史名词,盲目把风格等同于“样式”、“时尚”而一味地凸显。其实“时尚”这种东西虽然“魅力无穷”,但从本质上说是过眼云烟云的东西。“风格”与“时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风格必须是能在历史坐标中找到位置的东西,它具有永恒性。因此现代设计大师格罗比斯曾在《全面建筑观》—书中告诫设计师们,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重要的不是随波逐流式地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设计表现方式:绝对不应该单从形式追求所谓风格。”[3](P77-78)(二)设计师社会意识的缺失设计师作为专门的职业,是现代设计的产物。在现代设计发展史上,设计从开始就是一种社会工作,从威廉.莫里斯开始,他便把为大众而设计看做为自己的职责,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4](P5),设计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效劳”,[5](P4)所以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不是为个人表现的设计,设计师的设计职业,其本质内涵就决定了设计师所具备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服装设计师不应该是一位目空一切的服饰潮流的引导者,而应该是引导百姓衣饰消费的引导者。服装的商业属性要求服装设计师们在追求设计风格个性化的同时,必须首先考虑服装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就在于能够设计出市场上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服饰作品。但如果服装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全是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甚4至是一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噱头之作”,那么这样的服装设计作品和百姓的衣饰生活又能有什么关系。这种“伪风格”设计作品,充其量是一个没有价值的“艺术品”。这样的“伪风格设计”,实质上也是设计师社会意识缺失的表现,因为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来说,“以最多最优秀的给予人民,而只索取最小的”追求,[6]永远是自己恪守的信念。三、克服“伪风格”现象的对策服装设计作为服装产业发展的中央环节,是指在正式生产或制作某种服装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和条件,围绕这种服装进行的构思、选料、制样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服装设计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服装美化人体的实用功能的实现,而且影响着服装的生产效益,甚至还会影响到中国服装业走向世界的步伐。现代服装设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表明,采取有效对策克服服装设计中“伪风格”等设计误区,是我们现今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一)改变现有服装设计教育中“唯美”倾向服装业的蓬勃发展呼唤着高素质的设计师。作为服装产业人才输出基地的服装教育界,担负着为我国迅猛发展的服装业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痼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美术型的教育而不是现代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使得服装设计教育走入一个“唯美”的误区,制约着服装业的发展。如今,服装设计中“伪风格”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服装教育界还没有完全从“唯美”设计的误区走出来,用美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实际上,服装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服装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服装艺术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它广泛地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与纯艺术的美术形态相距甚远,是一种集审美性、实用性、流行性、功能性、商品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艺术。虽然美术是设计的基础,但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不是画家,而是产品设计师。因此,服装设计教育应淡化美术功底的追求,走出“伪风格”设计的“唯美”误区,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培养出更适合于服装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服装设计教育界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纠正以培养美术师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设计师的偏向,减少服装设计教学中美术课的课程比重,增加服装设计及工艺制作课程的比重,打破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教学与企业、市场的接轨,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成为能把服装功用、穿着舒适和外观的美化和谐、有机的结合起来的高级专门人才。(二)强化设计师个人创造力与服务大众意识统一的职责教育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设计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发挥、施展的过程。创造力的获得不是靠遗传的天赋也不依赖环境或教育,而是努力的结果。[7](P170)良好的创造力是设计师5自我发展与成长的保证,也是设计师终生的追求。创造力一旦形成,它就“具有那种把艺术家的各种才能导向一个既定目标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艺术家就会有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独特视角,构思和创作艺术作品的特定方式。”[8](P411)所以,作为服装设计师而言,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有关服装的历史和过去流行的特征,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材料、新工艺,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具有合乎消费者需要,作品的风格符合消费者新的审美理想。那些总是跟着别人脚印走,或者只是靠抄袭、模仿甚至是克隆来完成设计的设计师永远是被动的,因为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模仿永远成不了大器。设计师的个人创造力最终要通过其作品风格体现出来。尽管创造力“它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当中的功能”,[9](P12)但一旦外化为设计师的作品风格就成了一个在艺术上真正被客观化、社会化的自我,具有了社会属性,也成了设计师们“自我实现”的有意识追求。因此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们必须将大众的需求物化到自己的设计中,以大众的需要为自己本身的需要,自觉地把个人创造力与服务大众意识统一起来,从大众利益出发,为大众而设计。因此我们强化设计师个人创造力与服务大众意识的统一,对于纠正一些设计师社会责任感淡漠,遏制服装设计中的“伪风格”现象,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三)树立科学的、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服装艺术的生产过程说到底是一种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服装设计就是设计师把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审美建构融入作品对消费者进行艺术表达和寻求审美认同的过程,希望
本文标题:服装设计 “伪风格”现象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