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三、研读与赏析。(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参考资料,少熬夜!“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⑵“…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明确:本文是1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四、拓展延伸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五、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三、作业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2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2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辅导。参考资料,少熬夜!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教学重点1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2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2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讨论,描述。2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1指导学生朗读。(1)放录音带,示读。(2)自由朗读。(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4)学生齐读。2指导翻译。(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5)齐读课文。三、梳理文章结构。1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2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1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2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二、品味修辞。1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2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三、民风民俗的延伸参考资料,少熬夜!1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2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1学生自主完成。2讨论交流。3教师小结。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3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①伧俗()②休憩()③擅长()④徒劳()2.默写杜牧《秋夕》一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牡丹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家________的代表作。(一)语段点将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1.解释下列词语。①伧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迁移过关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③小小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c.指纹与遗传的关系。d.指纹与电脑的关系。2.第①、②段的中心句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3.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有几项选几项。()a.作诠释b.下定义c.分类别d.举例子e.列数字f.打比方4.上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5.第②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1.①cāng②qì③shàn④tú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3.明戏剧汤显祖(一)1.见“字词积累”2.如何使用屏风3.①句式工整匀称②语言精练典雅(二)2.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bcdef5.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指纹
本文标题: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91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