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一、预防医学1.预防医学的定义: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订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2.生命质量LQ:生命体结构、形态和功能的优劣程度及其生存、繁衍、发展的能力,他与生存相关。3.生活质量QOL:指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程度、实现自我需要层次高低等。4.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规律,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劳能力的措施。②评价和研究环境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及居民的健康情况的评价方法。③研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完善卫生保健服务措施。④探讨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的组织和管理方法。5.预防医学的特点:①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人和处于临床前期的人。②研究重点是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③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客观的观察分析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④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二、公共卫生1.公共卫生的定义: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体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可简述为3P: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健康保护。2.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三大特性,它的使命是预防疾病,保护环境,预防意外伤害,健康促进,灾难事故的应急处理,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可概括为:①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居民健康,特别是延长寿命。②以人群为研究重点③其实质是公共政策,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④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强调社区的广泛参与。⑤必须有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队伍作为支撑。3.公共卫生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并支持的、集疾病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工作系统。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政府公共卫生的管理部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公共卫生学术机构、主要从事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及媒体等。4.公共卫生的功能:除了评价、发展政策和保证三个核心功能外,主要功能有以下:①健康监控和分析;②对疾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③建立并管理或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项目;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⑤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执法;⑥增强社区的公共卫生意识;⑦建立和维持各级政府间、部门间和卫生部门内部的合作;⑧发展和维持一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队伍;⑨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创新性研究。5.联系工作内容的区别预防公共卫生的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侧重于微观调控和检测,探究群体疾病病因,防止疾病流行,研究预防疾病的对策,既包括群体医学共卫生将成为无源之水预防也包括个体预防,外延很大,但仍属于医学范畴公共卫生以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预防疾病和保障人群健康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公共卫生措施)的总称。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将成为空中楼阁除了与预防医学相重合的部分外,主要是以卫生政策、卫生规划、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卫生法规、卫生经济、卫生工程等宏观调控为主,范围比预防医学广泛。公共卫生的实质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主角是国家,不属于医学范畴三、医学模式的演变及其意义1.(填空题):医学模式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高度哲学概括。因此,医学模式就是医学观。(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共同制约着人类健康和疾病,有时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四、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政策1.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1996年提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该核心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预防策略与措施①三级预防(考):以人群为对象,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而制定的卫生策略与措施。(考选择题):心血管疾病选取哪种预防:二级预防②五层次预防:即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围绕社会组成系统的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和国际五个层次展开预防工作,使预防工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入。预防层次特点主要内容举例目的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促进健康。范围广、工作艰巨、投资少、效益高非特异性措施卫生立法、保护环境、健康促进或保健行为,合理营养和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等防止疾病发生,降低死亡率特异性措施计划免疫、消除病因、职业预防、高危人群保护、婚前卫生工作、妊娠期和儿童的保健第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保护健康。控制疾病发展和恶化,防治疾病的复发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定期筛查,自我检查防止疾病发展,降低死亡率早期诊断、早起隔离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早期治疗早期合理用药、防止恶化、转移、防止并发症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恢复健康。促使患者功能恢复,能参加社会活动防治病残通过合理治疗,防止恶化,转移、防止并发症、后遗症和防止病残防治病残、促进康复,提高生存率康复医疗开展功能性康复及心理康复,使患者做到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提供适宜的康复机构和就业机会,社区康复、延长寿命、临终关怀3.中医预防思想(填空,记四个标题):①未病先防(包括微而未显(或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或仅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或未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或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或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或表现出或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②欲病救萌;③既病防变;④瘥后防复4.社会适应健康包括:个体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扮演与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5.考2016的膳食指南,6条,12分,每条至少2句话①25种以上;各种食物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运动。③多吃蔬果、奶类、大豆: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g。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鱼、禽、蛋、瘦肉摄入要适量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黄。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每天烹调油25—30g。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⑥杜绝浪费,兴新食尚: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熟透。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承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健康第一节人类与环境1.环境:指人类和生物共同生存的空间和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也是地球表面的物质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统一体。按其因素属性和系统构成分为:自然环境:只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社会因素: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根据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及它们目前所保存的结构形态、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所致的环境。2.生物圈:只有正常生命存在的地球部分,具体为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主要由气圈、水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是人类生存必要的基本物质条件。3.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4.生态平衡(考填空):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5.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这种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6.环境的构成因素(四个标题考选择):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④社会心理因素7.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①人与环境的统一性②人对环境的适应性③人改造环境的能动性第二节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1.环境污染:指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2.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因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妨碍了人的健康,破坏工业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民安全,对社会造成公共危害。3.(考选择)哪个不是自生病?选地化病(是环境病)4.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20世纪八大公害事件共同发生条件,5分):1.建有大量工厂,“三废”;2.地势低,不容易扩散,稀释3.有特殊的气象因素,气温低,气压高(以上具体自己扩展)(考)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粉尘(考)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酊类、过氧羟基、臭氧)事件污染物是汽车尾气1948年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粉尘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和二氧化硫(可能考)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1955~1972年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污染物含镉废水污染的稻米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污染物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污染物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5.公害病:指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产生的地区性疾病.公害病具有法律意义,需经鉴定和国家认可.特征:①公害病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患.②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很复杂,有一次和二次污染物;有单或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污染源往往同时存在多个③一般具有陆续发病的特征④公害病在疾病谱中是新病种6.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污染物7.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生活性、其他污染8.环境污染物的转归:①化学转化:指化学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中和、或水解反应发生的转化②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转化9.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特征生物性迁移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会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即为生物放大作用,也称生物富集作用。①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⒈急性毒性作用:指机体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在短时间内多次接触环境化学毒物引起的快速而强烈的中毒反应,多为突发事件。⒉慢性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或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终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作用。其主要类型如下:⑴非特异性影响:指长时间下,机体生理作用、免疫功能可受到显著影响,对生物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健康状况逐步下降,表现为人群中多发性慢性疾病患病率、劳动能力下降、儿童生长
本文标题:预防医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9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