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关于学习调查研究的若干体会2篇
关于学习调查研究的若干体会2篇近日,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李强总理也在履新新闻发布会上也重提“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也从另一个角度充分的体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毛主席早在1930年就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第二年,毛主席又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主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如下选自毛主席《反对本本主义》关于调查技术的论述,这个作为调研的实操层面的指导,我觉得特别的实用:一、调查的技术(一)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近于正确,才能抽出结论。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二)调查会到些什么人?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自然,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在座,如调查商业时,工农学各业不必在座。(三)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看调查人的指挥能力。那种善于指挥的,可以多到十几个人或者二十几个人。人多有人多的好处,就是在做统计时(如征询贫农占农民总数的百分之几),在做结论时(如征询土地分配平均分好还是差别分好),能得到比较正确的回答。自然人多也有人多的坏处,指挥能力欠缺的人会无法使会场得到安静。究竟人多人少,要依调查人的情况决定。但是至少需要三人,不然会囿于见闻,不符合真实情况。(四)要定调查纲目纲目要事先准备,调查人按照纲目发问,会众口说。不明了的,有疑义的,提起辩论。所谓“调查纲目”,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如“商业”是个大纲,“布匹”,“粮食”,“杂货”,“药材”都是细目,布匹下再分“洋布”,“土布”,“绸缎”各项细目。(五)要亲身出马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六)要深入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七)要自己做记录调查不但要自己当主席,适当地指挥调查会的到会人,而且要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假手于人是不行的。以上为毛主席关于调研技术的描述,将近100年过去了,现在看来仍是一阵见血,直抵内心灵魂,仍然适用,仍然能够指导我们做调研工作。1927年,毛主席青年时期,在调研方面尤其的下功夫,其中一次就花32天实地考察走访湖南五县的情况,那时候也没什么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想象调研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大。也正是通过这种扎实的调研,支撑毛主席写出了大量的经典文章与论断,指引着中国在那个一穷二白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一步步的找到方向,走向胜利。当前,中的国发展面临新机遇、新任务、新阶段、新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也面临比之前更加严峻复杂的环境,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也只有通过充分的调研才能把握住变与不变之间的关联,作出正确的抉择。对我们自身而言更是如此,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充分的调研,不能靠经验、靠教条、靠职级来妄加判断决策,而是要靠充分的调研,真正看用户所需、看业务所需、看产品、看产业链、看大环境大趋势、看商业模式,从而支撑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这样才更会少走弯路,才更能做好本职工作,才更能收获成长的经验。关于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仔细一算,在调查研究领域已经混迹十年。刚毕业那会在体制内,为了制定招商引资、人才发展等系列政策,在领导带领下和同事们一起,算是进入了调查研究的初级阶段,也大概了解了调查研究的三板斧,广泛开展走访、内部头脑风暴以及形成调查成果。后来进入了专门的调查公司,继续从事公共事务的调查研究,这期间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调查研究的领悟更加深刻,爱好愈加浓烈,方法也逐渐熟练。现在虽不是专门做调查研究,但调查研究已经成为了基本工具,恰逢中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发布,甚是感动,对做好调查研究个人也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拿来记录一下。把握视野高度。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有深刻把握。这次意见提出,要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可以说对调查研究的重点进行了高度精准地概括,应该作为调查研究的顶层指导。我感觉,缺乏政治方向的调查研究,即使做得再扎实,都是“无根的”、徒劳无功的。不由得想起这十年来,接受各级各部门委托的课题,涵盖区域发展定位、营商环境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服务覆盖、创新型企业选址、十四五规划编制、家庭教育、公共文化等等,基本上也符合六大方面的要求,深感使命之重责任之大,也深感能将献策建言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的荣幸。养成职业敏感。职业的敏感也可以说是政策研究的实感,农村政策研究的前辈杜润生先生就是一位“实感”丰富的人。只要认真关注信息,内心仔细思考询问,肯定会有更深切的体悟。比如当时我看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很疑惑,如此严肃的场合突然加了几个字,肯定说明目前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存在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问题,于是又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不完整、不准确、不全面的具体问题及表现,这样的敏感,对大到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小到撰写政策研究报告都有很大的帮助。培养专业技能。咨询业接到往往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要帮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庖丁解牛一般对问题进行解剖。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做商业研究,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何将客户的商业难题变成我们的研究问题,这一步看似很学术,但却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一步,比如A开发商的房子怎么卖得比B开发商的好,我们可能需要从产品定位、营销策略、设计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更为细致地拆解。同时还要注重方法得当,我又想起曾经一位领导说过,有些同事写研究方案,简单照搬以前的资料,当被问到方案里为什么要进行深度访谈和座谈的时候,往往答不出来,这其实是没有学深悟透不同研究方法背后的原理和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更关键的还是要扑下身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调研做得更深入,把文章写到大地上。丰富资料来源。作为咨询行业的人员,大多接受的是定制化的课题任务,有些甚至是自己从未涉及的新领域,新问题,这时候往往需要快速进入到这个领域,而丰富、高效的资料检索途径就显得非常重要。想起曾经一位领导说过,对于自己接受的新任务涉及的领域,至少先要在知网下载20篇文献看看,了解现状、看看问题,积累对这个问题的系统认知。我深受启发,深表同意,也一直实践着。现在工作之外,我也会经常浏览各类党报的理论文章、国研网的国研视点、行业经济等板块,还有一些公众号发布的严肃文章,帮助培养更全面的专业视角。但是资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学会慧眼识珠,但这种慧眼识珠的能力恰好是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起来的。搜寻、鉴别和阅读各类参考都不难,难的是深入思考,没有通过思考把自己的思想碎片串联起来形成思路,那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容易在信息大海里浪费时间。积累文字功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字功底是一个很神奇的功力,发起议论口若悬河的人未必能文从字顺,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曾经另外一位领导在指导同事写报告的时候感慨:没想到我一个数学老师还会来教你们语文。把所想所说变成文字并非简单的口述实录,而是创造性的劳动。在遣词造句上颇费踌躇,多去经历“笔耕不辍”的训练,才会有“集腋成裘”的收获,精彩的发言可以跳跃逻辑,可是若想写成优秀的研究报告,就不可欠缺思维环节。我有个感受,很多文章当时看是没什么问题,可过后几天再去阅读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问题,有些表达还有优化的空间,这还是文字基本功不够的表现。练功习武之人9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是在练习内功,养成逻辑通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表达技巧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用心与同事和同行乃至非学术圈的人交流思想和文字,注意总结经验勤学多练,总会逐渐改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本文标题:关于学习调查研究的若干体会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07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