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1、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生长期),一般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2、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发展期),通常也叫“左联”文学的时期3、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成熟期)一、名词解释1、“失事求似”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如《屈原》中屈原的结局是潜伏江东以图东山再起,这与历史上的投江自尽不符,但并不违背历史上屈原爱国者的形象。2、“闲话风”这是鲁迅开创的散文风格,这类散文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闲话风”的另一面是“闲”,即所谓“任心闲谈”。“闲话风”的代表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3、“独语体”这是鲁迅开创的散文风格。“独语”(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独语体”的代表作如鲁迅的散文集《野草》。4、“三美”理论这是闻一多提出的诗歌理论。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乐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美主要是指诗歌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二、作家专章第一章鲁迅第一节概况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一、常识1、《呐喊》这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初版收入写于1918年至1922年的15篇作品(《不周山》一文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呐喊》描写了一系列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民、个体劳动者、下层旧知识分子的悲剧。《故乡》中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孔乙己》中的孔乙己2、《彷徨》(1)这是鲁迅第二本小说集,收入写于1924年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2)主要描写对象:A、妇女形象有两类:一是农村劳动妇女,如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等;启示人们:妇女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二是知识女性,如子君(《伤逝》)等。启示人们: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能真正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B、新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子君(3)、主题:小说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知识分子解放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二、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题材: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①农民题材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福》、《离婚》,鲁迅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②知识分子题材一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如孔乙己、陈士成等。二是四铭、高尔础等伪道学家。三是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如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2)视角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3)情节模式①“看/被看”看客“看”被看者,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在“好奇”的看客“看”(鉴赏)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了一种反讽的距离。“群众“看”先驱者,进一步演化为“吃/被吃”的模式。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②“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有《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闰土的故事,吕纬甫、魏连殳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相成了一个复调。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1)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从结构看,有三分之二是采用了“横切面”的方式。叙述角度上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双线结构、反讽结构等多种体式和手法。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2)鲁迅小说在继承传统小说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小说的优点,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第三节《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1、概况鲁迅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散文结集,共十篇。2、“闲话风”特色“闲话风”的散文: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闲话风”的另一面是“闲”,即所谓“任心闲谈”。二、《野草》1、概况《野草》为散文诗集,收入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的作品23篇2、“独语体”特色“独语”(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野草》是鲁迅“孤独的个体”的“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并由此升华出的“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体现了鲁迅的主观心态:紧张、焦灼。第五章郭沫若第一节《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一、常识《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共收入新诗54首,诗剧3篇。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二、思想内容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在文学上,郭沫若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最突出地反映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诗篇是《天狗》。《天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黑暗的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匪徒颂》。在创造精神中诗人首先表达了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3、爱国情思的抒发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如《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三、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2、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3、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话,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4、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5、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第二节《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一、泛神论思想1、泛神论:主张“神即自然,自然即神”。2、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主要观点(1)否认超自然的神的存在(2)强调人能够自己主宰自己(3)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二、《女神》的艺术特色1、奇特的想象2、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雄奇的艺术风格。3、自由诗的形式第四节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一、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概况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真正的开始是1923年创作《卓文君》和《王昭君》。后与《聂嫈》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写出了《虎符》、《屈原》等历史剧。二、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1、“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2、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三、《屈原》(1)屈原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有眼见的政治家,一个人文主义者。其性格特征表现为:1)高尚的气节和情操。2)博大的爱国爱民情怀。3)不畏强暴,顽强斗争。(2)婵娟和南后婵娟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南后是投降派的代表。(3)宋玉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第十章矛盾第一节《子夜》一、主题小说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奋斗、失败的悲剧命运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主题。二、人物形象1.吴荪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小说揭示了他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两面性: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2.赵伯韬美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产物。三、艺术特色1.结构宏伟而谨严。2.语言简洁、细腻、生动。3.多姿多彩的心理描写。第十一章老舍第一节《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索一、人物形象1、祥子一个从农村流落到城市的个体劳动者。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有一颗好强上进的心。他一生追求的生活理想就是买一辆洋车,并为此经历了“三起三落”。在最终失去洋车后,他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人。2、虎妞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这种身份使她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对于祥子,她既有虎妞式的疼爱,又有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二、主题1、社会批判,社会悲剧。2、传统文明与落后国民性的批判,性格悲剧。3、思考城市文明病如何与人性冲突的问题。第十二章巴金第二节《家》一、主题《家》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情节结构和发展的主线,社会的众生像全面交织,展示了高公馆衰亡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和解体的过程。二、人物形象1、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2、觉新一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性命运的懦夫。他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又无法离开这种家庭的生活方式,并处处维护着这个溃烂的家庭。他一次次向恶势力退让,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的人)来换取一己的暂时安宁,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觉慧封建大家庭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三、艺术特色1、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2、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较突出。3、抒情常是热情澎湃的诗的笔调。4、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如流水行云。第十三章沈从文第二节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边城》一、《边城》概况《边城》出版于1934年10月,它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二、思想内容1.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2.描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集中体现了“边城”世界的人性美。3.寄托着作者个人的社会理想。三、翠翠形象“美”的精灵与化身。她对傩送的爱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过程。第一阶段,翠翠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在心里朦胧地萌芽、生发,第二阶段,两年后长大了的翠翠,爱情意识完全觉醒,面对傩送,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追求,却受到严重挫折,但她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对爱情忠贞不渝,表现出柔中有刚的美。四、艺术特色1、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3.风情画、风俗画的乡土文学色彩。4.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第十九章曹禺第二节从《雷雨》到《原野》一、《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1、从人生与社会的角度看(1)主题剧作通过家庭纠葛和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
本文标题:三十年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0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