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3年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专题党课讲稿: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助推乡村振兴【两篇文】2023年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专题党课讲稿: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同志们: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我们党的“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以《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为题,围绕百年党史中调查研究的代表性事件、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各级党员干部如何真正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三个方面讲授一堂党课。一、百年党史中调查研究的代表性事件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调查研究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下面,我们就共同回顾一下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大事件。农民运动,坚持斗争1927年1月,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国民大革命却出现巨大的危机。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和国民党右派,对于农民斗争出现错误的评判,他们“不敢支持已经发动起来的农民斗争”。为了肯定农民运动的作用,毛泽东来到了当时农民运动最高涨的湖南。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对于农民运动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为了彻底打倒土豪劣绅,毛泽东提出要“一切权力归农会”。在农民协会组织的领导下,进一步组织更多的农民参与。当《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经问世,立刻给党内外以极大的震撼。瞿秋白直接呼吁,“中国的革命家都应该读毛泽东的书。”兴国调查,土地革命“饮马长江,会师武汉”,1930年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口号下,红军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是以卵击石的攻打南昌,还是诱敌深入的运动歼敌,红一方面军和江西省委、地方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也正是在会议的间隙,毛泽东与兴国永丰区红军预备队的8位农民,作了一场特殊的调查会议,这就是《兴国调查》。之所以选择兴国籍的农民作为调查,是因为一年前的《兴国土地法》颁行。为了了解兴国和赣南地区土地革命的真实情况,毛泽东与八位农民展开推心置腹的交谈。看着眼前的毛委员,八位农民战士表现得很拘束。毛泽东准备了茶水果点,从家常的生活话题入手,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八位农民紧张的心逐渐舒缓。在反围剿战争的前夜,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准确把握土地革命的正确战法。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的红色旗帜屹立不倒。纠错调整,工农复兴1960年,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这一年底,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毛泽东先后听取了五次报告后,并发表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旨的讲话。“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一一要到实际中去调查,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客观事物。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导下,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确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落实调查研究,1961年1月,毛泽东先是组织人员奔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随后又亲自到杭州、长沙和广州等地考察。这一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农业六十条”,紧接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刘少奇去了湖南长沙和宁乡,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武安、涉县,朱德前往四川、陕西和河南,陈云到了上海青浦县,邓小平到了京郊的顺义和怀柔。“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1961年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扭转困难局面,开展全面调整准备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二、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回答“六个如何始终”的现实需要,是转交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三、各级党员干部如何真正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选准调研课题。定好课题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反之,若没有问题导向,想到什么就调研什么,很容易犯“盲人骑瞎马”的错误,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心把不住、焦点抓不住。一方面要关注势。对事关地方发展的形势、态势、局势精准研判,抓住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前沿问题、重点问题,寻求统筹解决的思路办法。另一方面要把握时。正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金”,要想调查研究真正有实效,就要紧跟时代、紧贴时情、紧扣时机,将目光放在党中央部署的重点任务、新时期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人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痛点,等等,及时带着课题走下去、谋得良策提上来,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拿出最务实管用的成果。要改进工作作风。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纸上得来终觉浅”,调查研究不是做过客、当看客,只有下马观花、脚沾泥土,在熟悉“上情”的基础上沉下去了解“下情”,才能多维度获取真实的一手材料和新鲜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敢较真碰硬的勇气,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真走、真听、真言、真究,多用侦探式的眼光于细节处探求真相。不走“经典路线”、不搞“盆景式调研”,把企业经营的难处、社区治理的痛点、群众生活的问题原原本本反映出来,在直面问题中找到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要深化问题研究。“行成于思毁于随”,调查研究不能就事论事、浮于表面,需要我们善于思考、解剖麻雀,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思路和工作举措,最终达到“研以致用”的目的。基于此,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须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多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专业思维,从正反两面厘清各种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调查所得的零散认识系统化、表面现象深刻化,从而一针见血地吃透产生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同步,须树立“以用为贵”的结果导向,针对问题的对策建议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也要推陈出新、敢树一家之言,切忌空、旧、浮,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落脚点。唯如此“求是”,调查才有意义,研究才有突破,调查研究才有实效。同志们,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各级党员干部的“基本功”,我们要用好调查研究,从实际工作出发,把情况摸清楚,把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摸清楚,坚决摒弃“蜻巢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真正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努力推动全党形成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的良好风尚,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2023年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3130字范文: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同志们:今天是我们XXX村的党员同志们欢聚一堂的日子,我们一同共商XX村发展大计。在座的各位是XX村的关键少数,作为这一关键少数群体,我们是不是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来推动我们村的大力发展?今天我与各位交流的题目是:《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在此我想与大家交流二个方面的意思。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时间节点党的XX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即三个重要的目标任务: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些重要进展包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等。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决定性进展包括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等。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二)中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在2017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8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中都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不能衰败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这是已被各国实践证明了的规律。但是,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各不相同,在现代化过程中人口城乡分布的格局和变化必然有很大差别,因此不能简单对别国的经验照抄照搬。提出振兴乡村,绝不是不要城镇化,也不是要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引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格局及其变化。我国的实际是什么?一是人口众多。2020年年底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有13个,其中亚洲7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菲律宾;非洲2个: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北美洲2个:美国、墨西哥;南美洲1个:巴西:欧洲1个:俄国。这13个国家中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只有美国和日本两个。但是,美国总人口4.2亿,不足我国的零头;日本总人P2.2亿,不足我国的十分之一。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体的人口都加在一起,大概是10亿人,远远少于我们国家的总人口。二是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大,绝对数量也大。按常宁的比例估算,我市约XXX万人口,城镇人口不足XX万,那么我国农村人口近10亿,接近甚至超过80%。三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在经济上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市发展得快,农村发展得慢;城市发展得好,农村发展得没那么好。更为严重的是,农村的经济虽然发展了,但很多好的东西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比如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淳朴的乡风。40年前,我国的农村虽然穷,但村容是整洁的,村貌是绿色的,夫妻是在一起的,邻里之间是融治的;夏天可以看到萤火虫,冬天准时会下雪;孩子是父母带大的,父母是孩子在赡养。现在呢?房子建好了,常年闲置;山里是黄色的,房前屋后却长满了青苔;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甚至是自然成长起来的;老人更是自成一体。因此,我国是人口超过14亿的国家,要如何实现现代化,这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当然也没有现成的经验。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必然逐步减少,有些村庄也会因各种原因而逐步消失,但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更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城乡之间只有形成不同功能的互补,才能使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健康推进。因此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乡村都不可能被消灭。我国的特殊性则在于人口总规模巨大,即使乡村人口的比重降到30%以下,但总量仍将达到几亿人。有着几亿人生活的地方怎么能不把它建设好?如果城乡差距过大,怎么能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和
本文标题:2023年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专题党课讲稿: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与乡村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23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