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社会治理共同体框架下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价值与实践
社会治理共同体框架下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价值与实践2023/X/XX基层协商民主是党和政府主导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基层协商民主的先发地,xx省当前正在集全省之力深化推进“请你来协商”平台建设。基于目前基层协商民主中存在被动式“请我协商”的状况,本文分析了主动式“我要协商”的价值,剖析了目前实现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结合xx市深化“请你来协商”平台建设的实践,从培育积极公民意识、建构协商开放模式、提升参与主体协商能力、有效转化协商成果四条途径探索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实,以有效激发协商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了“请我协商”向“我要协商”的转变。一、概念解读:基层协商民主的基本综述民主是国家形式和国家形态的一种。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对竞争性选举民主的一种修正补充,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在人民政协履行基本职能、强化制度规范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彰显和催化。早在xx年,国务院新闻办就在公开发行的《中国的政党制度》一书中提出了“协商民主”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核心要义。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协商民主的程序要求和实践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早在xx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的要求,并强调“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当前,我国已进入转型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社会利益分配格局深刻调整并呈现多元化特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包括公与公、公与私、私与私的利益区分越来越细,彼此利益相互交叉、重叠,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这也构成了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实现利益整合,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通过理性协商达成共识,这就使协商民主成为利益关系和谐的保障机制,作为党和政府主导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些颇具革新意义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现实成效。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应用扩散较为有限大规模规范化的发展局面尚未形成。其在省级层面的政策设计、参与平台的常态化运转、协商成果的落实应用以及公民话语权的实现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就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来说,xx省天然蕴含适宜协商民主落地生根的制度土壤和文化传统,1999年,xx镇召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拉开了“中国式民主恳谈”的序幕;xx年,xx市开始探索社会化维权的模式;当前xx省政协正在大力推进“请你来协商”平台建设,这些案例从多个维度彰显了xx省作为基层协商民主先发地的区位优势。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以“请你来协商”平台的深化推进为依托,理性审视基层协商民主中被动式“请我协商”的弊端和主动式“我要协商”的价值,力求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视野,深入挖掘主动式协商培育对基层协商民主持续有效运转的驱动逻辑与内在机理。二、价值判断: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理性审视全过程人民民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民主链条。民主协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环节,也是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主动式“请你来协商”旨在推进“请我协商”变成“我要协商”,更大程度激发协商参与者的内在动力。(一)更有利于发挥政协“三个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显而易见,在基层协商过程中,能够很好体现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作用,能够体现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作用,特别能够发挥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作用。事实上,基层协商参与者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对“三个重要”特别是对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作用具有高度的认同。(二)更有利于激发协商参与者的能动性“请你来协商”平台是xx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一种有益实践,省内各地因地制宜,做出了多维度的实践探索。很显然,“请你来协商”是基层协商中政协系统搭建的平台,目的是通过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协商机制让各种参与主体主动而有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形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的社会治理整体合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动式基层协商意味着“我要协商”的需求和意愿,协商各方参与主体有着较强的内驱力,在协商主题的选择、协商场所的确定、协商参与人员的甄选和协商环节的展开等方面有很强的能动性。(三)更有利于转化协商质效一方面,通过政协系统开展的基层协商,畅通公民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切实保证人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让人民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对党和政府有更高的认同,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情感基础”。特别是我们把“请你来协商”平台搭建到群众家门口,有利于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聚集民智,让党和政府与群众更亲近,提升了协商的质效。另一方面,通过政协系统开展的基层协商,方便帮助解决诉求的协商主体更全面更深入了解诉求的内容和本质,有利于站在诉求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有利于协商质效的转化,使协商更易落地。三、问题剖析: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存在困境在基层协商中,党委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其他各方是参与性、辅助性的,协商的重点不是提出新问题,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顾名思义,“请你来协商”从字面解读,参与协商各方主体主要受到外驱力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被动式的协商。而主动式协商倡导“我要协商”,具有较强的协商内生动力,主要是“我要协商”内驱力起到作用。然而,综观基层协商实践,要达成主动式协商的条件还不成熟。(一)氛围不够浓厚一方面,结合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出于效率思维和科层体制运作惯性等方面的考虑,协商主导方通常容易将基层协商民主视为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的策略创新和手段工具。实践表明,地方政权组织对于基层协商民主的推动遵循了自上而下的管控逻辑,且严格限制了其他要素的自由生长,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协商质效的体现,关注激发公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奉行权威型的“命令—服从”管控模式,地方政府始终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基层群众则常常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参与协商的代表性与广泛性不足,即使参与了也不会说、不愿说、不善说。(二)机制不够健全省级和市县层面出台的“请你来协商”平台建设和“民生议事堂”平台建设的有关文件,主要回答了“在哪议”“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得怎样”等问题,对“如何使我要议”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制定相应配套办法,作出明确的回答。目前协商组织者为了保证协商有序流畅,在组织过程中,对协商主题、协商场所、协商参与对象和协商环节均作出了细致而封闭的安排,缺乏开放性思维,顾及基层群众等诉求方的自主意愿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协商的主动性、积极性,应当引起重视并努力从机制层面解决问题。(三)保障不够有力促成主动式基层协商的因素方方面面,提升参与主体的协商能力、协商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专题研究推广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保障。一是群众协商能力有待提升。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广泛的共识,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是开展基层协商的主要目的。而要达成以上目的,需要参与协商的群众具备一定的协商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协商议题的谋划、协商建议的提出和协商沟通的方式等。二是协商成果有待转化。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基层协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把协商的成果有效地转化和落地。这既是基层协商的终端目的,也是提升群众主动参与协商的催化剂。三是专题研究有待加强。术业有专攻,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建构是比较专业的话题,急需开展专题研究出经验出成果,尤其是要把一些好经验好成果广而推之,形成浓厚的主动式基层协商氛围。四、实践探索: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路径培育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逻辑指向,为推动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创新、激活我国存量民主与建设增量民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客观而言,基层协商民主的持续有效运转不仅需要各类主体依托多种参与形式协同发力,而且也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价值取向,着力改善各协商主体间的非对称性地位格局。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转换传统权力管控思维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各类参与主体主动性、积极性的常态化培育。鉴于此,xx市政协立足“请你来协商”平台建设,从培育积极公民意识、建构协商开放模式、提升参与主体协商能力、有效提升协商质效四个维度入手,来探索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路径培育。(一)培育积极公民意识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常态化运转归根到底仍要依赖公民个体自发产生的理性行为。要通过大力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合理塑造公共精神以及积极培育协商文化等“柔性治理”方式来开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彰显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功能效用,推动公民主体从“消极”的私人领域迈向“积极”的公共领域,真正实现从“请我协商”到“我要协商”的价值观念转型。xx年至今,xx市政协层面举行的20多场“请你来协商”活动,一直在培育积极公民意识上下功夫。一是协商主题和群众息息相关。均选择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协商主题,增强对各参与主体的吸引力。比如教育主题选择“双减”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提升、中学生身心健康、研学等,生活环境主题选择了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文明城市创建、主城区交通治堵、文明养犬等。二是利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每次活动前一周,通过政协微信公众号预告活动情况。除了个别场次不宜直播外,大部分场次采用现场直播,并随机选取两名网民现场提问参与协商,大大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据统计,最多一场有万人次参与协商互动。三是领导参与协商提升关注度。市委书记、市长每年分别带头参加一次“请你来协商”活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参加与分管工作有关的“请你来协商”活动。如此,市领导与政协委员、人民群众“面对面”协商,扩大了影响力,激发了群众主动性。(二)建构开放协商模式协商民主是为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忧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让群众实打实地感受到党委和政府谋发展、解民忧、办实事的基层治理的重要形式。xx市政协努力建构协商开放模式,发动群众聚民意,通过群众聚民智,依靠群众聚共识。一是协商主题从基层来。一方面,年初各部门根据政协的要求,收集好来自乡镇(街道)和社区等基层协商议题,各专委会和联系的部门研商确定至少两个协商议题。另一方面,根据政协各乡镇街道工委和委员活动小组深入一线收集协商议题而确定。二是协商场所按内容定。坚持协商内容和协商场所相吻合的原则,根据协商内容灵活确定协商场所,把协商场所搬出会议室,搬到和协商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所,以便更好提升协商质效和影响力。比如,把“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协商场所搭在老旧小区——沧滩社区,把“高品质打造研学基地”协商场所搭在省级研学基地航空小镇广场,把“加强豆腐包品牌打造,提升xx美食美誉度”协商场所搭在xx镇xx美食广场。三是参与人员根据协商主题需要选。建立“协商议事员”人员库,根据协商主题实际需要,每次“请你来协商”活动选择确定相应的委员与“协商议事员”等协商主体,解决好“谁来议”的问题。因事制宜,通过事先征集选择1—2名群众代表,参与现场协商活动,增加参与主体的开放度。(三)提升参与主体协商能力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政协基层协商具有专业性,需要参与协商人员具备一定的政治把握能力、学习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只有熟练掌握履职所需的能力,在协商过程中才能不当外行
本文标题:社会治理共同体框架下主动式基层协商民主的价值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38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