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3年第43个世界粮食日“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心得体会与党课讲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回顾【两篇文】2023年第43个世界粮食日“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心得体会2023年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念兹在兹,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聚焦耕地、科技、农民、政策的“点线面体”,让“中国板碗”端得更牢、成色十足,绘就乡土大地的“粮”辰美景。粮藏于地,守住耕地安全“基本点”。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牢牢守住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推动耕地保质提量,才能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各地区要试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明确田长职责、工作目标、耕地面积、保护图例,将耕地保护“8不准、6严禁”公示于众,强化方案落实,实现耕地保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要严格巡查监督,利用日常巡视、卫片拍摄、自主举报等方式,对于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逐一查实,依法处理相关人员,制定整治方案,公示处理结果;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修复,不断增强“地力”,抓紧建设泵站、机井、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后续管护,让“粮田”变“良田”,助力中国坂碗”端得更牢。粮藏于技,勾勒增产节损“生命线”。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6亩,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机要让现有的耕地实现增产节损、高质,满足14亿人口的“粮袋子”需求,就必须借助科技手段,突破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要激活粮食的“芯动力”,落实多学科联合攻关机制和跨区域合作机制,突破产粮的“种子”瓶颈,集中力量研究培育出更多“优种”“强种”o要挑起机械的“金扁担”,加紧研发平原地区适用的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的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化解水资源缺乏、气候变化影响、劳动力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等问题。要装备数字的“助推器”,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农业,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极大节省人力物力,提升耕作效率。粮藏于农,拓宽农技培训“覆盖面”。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先进的农机设备、高超的耕种技术、便捷的农业平台只有传递到农民手中,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成为推动粮食高质高产的“动力源”。要发挥好高校、研究院所作用,引导科研人员、农业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创建更多的“科技小院”,发挥“场域效应”,让专家和学生走出“象牙塔”,”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实现为农民解忧和转化科研成果的一箭“双雕要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入农业领域专家,组建专家宣讲团,以农技下乡+理论宣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开设田间地头大讲堂、举办新农民培训班,将党的好政策、农机使用方法、田间管理技术等理论政策、专业知识送等到农户手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粮藏于策,构建保本增效“多面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让农民种粮的“钱袋子”鼓起来,打破“增产”不“增收”的“怪圈”。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落实好中央农资补贴和种粮补贴政策,及时拨付补贴资金,确保将政策补贴落实到真正种粮的人手里。要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对粮食生产、购销等放宽信贷政策,满足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等主体的融资贷款需求。要全面推广农业保险,将参保优势讲到位、保费补贴给到位、理赔流程速到位,让农民种粮无“后顾之忧”。要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着力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连片耕种”,推动粮食集约化耕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打造本地特色粮食品牌,提升生产附加值,实现粮食安全与共同富裕的齐头并进。2023年党课讲稿8030字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回顾与总结一、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我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L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68285万吨),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特别是粮食耕地产出率提高,单产增加。202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387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了33.7公斤/亩,增长9.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也就是说,我们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还强调耕地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我国粮食稳产高产能力大幅提升。一方面,藏粮于地。按照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到2022年要建成10亿亩;到2025年要建成10.75亿亩,同时改造提升1.05亿亩;到2030年要建成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通过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例如,2021年秋冬种期间,我国北方地区遭遇罕见秋汛,全国冬小麦晚播面积有1.1亿亩,苗情复杂程度多年少有,但在各方努力下,2022年我国夏粮实现了在上年高基数上的增产,产量达到2947.8亿斤,比上年增产28.7亿斤,产量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以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以此保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藏粮于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增长了7个百分点。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o农业创新科技已贯穿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比如上图,某地数字农服信息中心的电子屏幕上,显示了包括天气、水土、肥料、病虫害等在内的有关粮食生产的种种信息,不仅可以时时把控粮食种植生产情况,还可以对农田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在东北地区,一些种植大户已经用上了农用无人机来喷洒农药,整个过程操作方便、简单,几乎单人就可操作完成,大大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在很多地方,农业大棚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农户在手机上就可以时时掌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如果系统检测到农作物缺水、缺肥了,会自动追水、追肥,遇到病虫害或是温度、湿度超过正常范围,还会自动预警。基本上,农户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多个大棚。可以说,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另外,谈到农业科技创新,还必须强调种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主动适应社会转型升级、人民生活和生活方式转变、引领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变革、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农业用种得到有力保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目前,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水稻和小麦亩产均高于世界平均,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自给率较高、自主性较强,大田作物生产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我国粮食生产不仅产量持续增长,而且质量还不断提升。《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76.91,比2015年提高了2.29%;全国化肥施用量已连续五年保持负增长,2020年为5250.65万吨(折纯量),施肥结构不断优化,减氮控磷增钾效果明显;2020年全国农药使用量24.8万吨(折百量),比2015年减少16.8%,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1.5%,比2015年提高18.4个百分点;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这带动了农产品品质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单位总数23639家,获证产品总数5029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1.7亿亩。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我们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实现了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历史性变革,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随着生活条件稳步提高,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食物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品质化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除粮食外,我国畜禽、水产品、油料、牛奶、蔬菜等其他重要农产品产量也稳定在较高水平,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从我国蔬菜产量变化情况来看,2011年,全国蔬菜产量为6.79亿吨,首次超过粮食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产品;2020年产量达到7.49亿吨的新高。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超500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对于新鲜、反季、多样的蔬菜需求大幅增加。土豆、红薯、卷心菜等耐储蔬菜,曾是北方冬春季节最主要的食用品种,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产量持续下降。而黄瓜、西红柿、茄子、菠菜、蘑菇等季节性、新鲜性蔬菜需求则持续上升,5种蔬菜产量之和的占比也从2010年25.5%升至2020年的33.2%。二、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开局良好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一方面,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另一方面,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截至2020年底,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o其中,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
本文标题:2023年第43个世界粮食日“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心得体会与党课讲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67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