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代妆容发式主讲:张帆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在腋上,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黄袍加身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幞头、圆领袍、乌皮靴常服•其他服装1.襦裙配伍上著:短襦或衫佩披帛,加半臂下著:长裙足足:凤头丝履/精编草履头:花髻+幂褵女子冠服与妆饰装束:襦裙、男装、胡服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1)短襦领型圆、方、斜、直、鸡心领袒领:盛唐:不穿内衣高千《赠美人》“粉胸半掩疑暗玉”袖宽窄时尚盛唐后:日趋加宽文宗诏曰:严禁大于一尺三寸。但“人多怨之”2)衫丝帛单衣,质地轻软大袖纱罗半透明→代替襦袄红、浅红、淡赭、浅绿金银彩绣3)裙质料贵,色彩艳,式样多,装饰精美腰节线掩乳高腰线上身无内衣,披纱罗乳下高腰线自然腰唐后期长:拖地丰:多幅为佳6幅面料:丝织品/鸟羽颜色石榴红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间色裙4)半臂与披帛半臂最先宫女用→民间←家规严、不用/中唐后渐少短袖长至腰节以上对襟胸前系带少数套穿披帛由狭而长的帔子演化而来飘带式士庶女子在家用出嫁时用帔子隋代女服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隋唐妇女服饰隋唐妇女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本图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初唐女服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中唐女服5)发式与面靥发式:多变,有三十多样,如:半翻,盘恒,惊鹄,抛家,椎,螺髻等头饰:华美金钗玉饰鲜花绢花面妆:多样面敷粉,胭脂鸦黄:太阳穴处,黄色月牙形贴片眉式:玄宗十眉图,拔眉-黛青色鸳鸯、小山、云峰、垂珠花钿:眉宇之间金银,羽翠五彩花子寿阳妆→梅花妆南宗武帝寿阳公主额误落梅花妆靥:面颊两侧,用朱砂,点出圆、月、钱、小鸟等元和以后,追求异样,表现女子纤弱,用乌膏注唇,妆似悲啼,八字眉配以堕马髻与身步6)履唐时开始崇尚小脚→五代始缠足天足园头履凤头高翘式织或绣花男女差异小2.男装(仿男装)秀美俏丽见于潇洒英俊之中《新唐书.五行志》“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旧唐书.與服志》“咸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潮《中华古今注》“至天宝年间,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张萱(女)“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纨扇仕女图”3.胡服对北方民族的贬称-胡人胡服:包含印度、波斯许多成份在内饰品:最具异邦色彩胡舞胡乐霓裳羽衣舞曲1)典型配伍浑脱帽,窄袖紧身翻领长袍,足登高聈靴,蝶躞带2)胡帽演变幂褵→帷帽→胡帽浑脱帽初游牧之家,小牛上开一孔,去骨肉以皮充皮→皮馄饨唐人较厚锦缎或乌羊毛制成帽顶尖3)流行《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领袖窄小裙腰→自然腰节位置披帛→窄如飘带秀润妖媚之气→盛唐雍荣丰腴之风缠足四、军事服装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石刻中的武士壁画中的古人五.纹样色彩浓艳丰腴布置妥贴,团巢纹样外来因素联珠纹波斯萨珊王朝适合纹样骑士纹有波斯风格醉佛林战争的影响:战争在初唐、盛唐受到歌颂,表现力量的好小几何纹:龟甲(六角形)柿蒂、竹根、水波陵阳公纹(窦丝伦):游鳞、翔凤、对鹿对称形式六、面料绫锦斜纹为基本织纹缂丝绫(素)缭绫唐朝官员在宴会服作业找三款以唐代服装元素设计的现代服装,解释其中的元素以胖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倾向。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xie)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发式分初唐、盛唐、晚唐发式。发式初唐时期发式挺拔、俊朗、简洁,后发展为以珠翠满头,蓬松高大,且多朝一侧歪斜。回鹘(hu)髻初唐发式盛唐发式例子体现:“抛家髻”晚唐《宫心计》太皇太后霸气十足皇者风范例子体现:晚唐《宫心计》太后相比(太皇太后)之下,霸气欠奉。晚唐发式唐代女子发式小结唐代女子的发式以发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式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hu)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流行高髻,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铀、花等,工艺精美。Step1:将头发梳成双马尾于头顶。两马尾不可分得远,靠近些。(PS:此款发型更适合发量多的MM。)Step2:将每股马尾分成三等份,注意发量尽可能相近Step3:如图所示,以其中一等分为基准,将另一等分绕一个竖立的环,第三分围绕这两份绕圈,绕弯头发,然后固定住。Step4:绕完后,基准那股再盘于双马尾的基底部。Step5:按以上同样的方法,盘绕另一边发束粉面桃花妆HowtodoStep1:首先是打底,并用粉底盖住嘴唇。Step2:画出细细弯弯的眉形,唐朝称“却月”;在掌中调匀胭脂,施以两颊及眼部周围Step3:“桃花妆”必然少不了在眉心画上桃花瓣,需要注意的是颜色渐变,掌控上淡下深的原则。Step4:最后就是画出樱桃红唇,描出的轮廓要比原嘴唇小一圈。6丶飞霞妆:色彩介于酒晕妆与桃花妆之间的叫“飞霞妆”,这种面饰的涂抹方法与一般妆容不同,它是先涂抹胭脂,再盖以白粉,给人以白中透红之感。色彩浅淡,接近自然,一般用于少妇。7丶芙蓉妆:在色彩上比桃花妆淡雅。8丶三白妆:唐末五代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面部化妆方法,叫做“三白妆”,也就是额头,鼻子和下巴三个部位用白粉涂成白色。“三白妆”的作用是增强面部的立体感,类似今天的“亮色”“提亮”,只不过其特点十分鲜明,除了有整体效果外,更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妆型。9丶檀晕妆:不属于红妆。在古代,将胭脂与铅粉调匀涂抹于整个面部,但这种妆粉不叫红粉,也不叫红铅,而称之为檀粉,因为经过调和已经变成了檀红—即粉红。以檀粉敷面,在当时称为“檀晕妆”。从视觉效果来看,檀晕妆与红妆有明显差异,前者在敷面前已经将,脂,粉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统一,整个脸颊的着色程度比较均匀,给人以端庄,文静之感;后者色彩较富于变化,给人以活泼俏丽之感。前者多施与中年妇女,后者多施与青年妇女。10丶泪妆:“泪妆”是唐宋时期宫廷中妇女的一种化妆方法。用白色的化妆粉,点抹在眼角或两颊,做出哭啼的模样。五代学者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宫中嫔妃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识者以为不祥,后有禄山之乱。”11丶时世妆:“时世妆”是唐代天宝年间妇女中流行的一种化妆方法,是唐代妆饰风格的一大特点。李唐王朝的统治者本是由北方游牧部落中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的。入住中原后,他们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西北的“胡风”。在服装方面,无论男女皆尚胡服。在化妆领域,也出现了很多颇具异域风情的“胡风”妆饰。在胡妆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流行于唐代天宝年间的“时世妆”了。唐代的白居易曾为此专门赋诗一首:“时世妆,时世妆,出处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12丶血晕妆:“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以丹紫涂染于眼眶上下,故名“血晕妆”13丶北苑妆:“北苑妆”是缕金于面。略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这种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材料制成,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期间,多施于宫娥嫔妃。面妆早在战国时期,女性们就开始“着粉施朱”。在古代多以白粉来做妆粉,妆粉的原料为:米粉、铅粉、石膏粉或滑石粉。唐、五代面妆唐代女子十分讲究脸部的妆饰,千资百态,丰富多彩,面妆是中国历朝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妆容有:白妆、红妆。分:面妆、眉妆、唇妆、面饰。唐五代面妆,以浓艳的红妆为主流,许多贵妇甚至将整个面颊,包括上眼睑乃至半个耳朵都敷以胭脂。从隋唐时期开始,妆面比较繁复,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面白,腮红,唇朱之外;还有花钿(dian)、面靥(ye)、斜红等修饰。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盛行追求时髦,特别是教坊妓院都是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红妆中最浓艳者,称“酒晕妆”也称“醉妆”红妆中最浓艳者,称“酒晕妆”也称“醉妆”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的面妆名为“桃花妆”。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故名。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妆为“飞霞妆”。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隋唐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分解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涂唇脂描斜红贴面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眉妆隋唐眉妆是多种多样的,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时期,打破了柳叶眉的审美局限,创造了很多形状夸张的眉形,各种长眉、短眉、蛾眉、豆眉、阔眉、短阔眉、一字眉等
本文标题:唐代仕女图妆容发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7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