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国崛起作文范例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中国崛起作文范例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国崛起作文范例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中国崛起作文1当前国际关系正在面临深刻变化,许多新的问题、挑战及其解释范式正在不断出现。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和挑战所蕴含着的变革意义,通过何种路径可以来认知并把握这其中的变革,建立什么样的指导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在这样的变革面前把握先机,掌握主导权,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2009年6月11-12日组织召开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新问题、新理论与新方法”全国学术研讨会,对上述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讨论,这里择其4篇加以刊登。许多变化只有把它放在一个长远的历史进程背景中,才能认清其是否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因此历史社会学在这里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考察路径和方法。至于当前正在经历的变化是否具有范式性意义,则见仁见智。超国家治理的提法也纯属一家之见。而任何关于变革的讨论最后都必然落到我们自己的战略选择上。编者谨识摘要一个理论范式的形成需要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目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范式,这意味着突破旧范式、创立新范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并且新理论和新学派的发展也日益困难。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正在努力“去西方化”,寻找中国问题,唤醒中国意识,构建“中国学派”的呼声一直很高。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历史学派”和“问题学派”两种路径,不过,他们都陷入了各自的困惑。与西方相比,中国古典国际思想是相对贫乏的,“历史学派”从中国传统知识中汲取智慧的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问题学派”的困惑在于如何形成对特定问题的抽象化的理论解释,即对理论假设的推理和证明过程。关键词范式中国学派理论自主性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5-0009-16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突然发生了知识“大爆炸”,大量知识、观念的“碎片”相互撞击,融合成为比较系统的学说,称之为理论学派。大小学派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影响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世界各国。近年来,虽然西方国际关系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但是知识增长方式切合波普尔的渐进积累模式,即单纯的数量增长,而不是托马斯•库恩的激进革命模式,没有出现理论突变(质的飞跃)。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演进已经停滞了,现在很难在范式上取得参考资料,少熬夜!重大突破。而理论创新的进展也明显减慢,在最近的十年里,没有出现过有影响力的理论或学派,出现了普遍的理论创新疲惫。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降低,特别是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西学东渐”已近极限。十多年来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一方面奠定了这门学问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学科框架。另一方面,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没有摆脱对西方国际关系知识体系的依附困境,未能打破西方学术的话语霸权,尤其未能对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做出系统的、规范的理论解释。中国崛起呼唤着理论创新,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开始出现脱离“美国中心”、“西方中心”、回归自我的趋势,“中国意识”和“中国学派意识”日渐浓厚。创建“中国学派”之目的,从理论目标来说,在于强调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原创性和自主性,以便从真正意义上把“我们的”和“西方的”区别开来;从学术功能来说,在于为国家利益和外交战略服务。然而,构建“中国学派”绝非轻而易举,我们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复杂难题。一、西方国际关系范式的终结与理论创新的疲惫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范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被用于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国际政治范式。范式用来说明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如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等,根据行为体的类型及其变化,可以把国际政治划分为国家中心范式和非国家中心范式。所谓范式转型就是“强调从由国家构成的范式向由多种行为体构成的范式转变。”[1]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从国家治理向超国家治理演变,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全球共治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的新范式。这里使用的范式概念实际上相当于“历史类型”。第二种情况是指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在研究17世纪力学起源时,发现读不懂亚里士多德,必须要换另一套思路才能真正理解古代物理学,所以提出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库恩用“范式”表示,当一个科学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大量的人在此框架下继续研时究,该理论就成为科学的“典范”。库恩认为,范式是学术共同体承认的,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范式。库恩没有对范式给予精确定义,玛斯特曼()总结了范式的21种用法。[2]劳丹把库恩的“范式”概念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本体论,范式提供了说明现象的概念框架;其次是方法论,每个范式都包括各自的研究规则,也包括一些价值判断;最后是价值观,每个范式都规定了科学的目标。[3]库恩反对卡尔•波普尔(KarlRaimundPopper)的证伪主义和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渐进主义学说,主张科学革命论。库恩说,“意料之外的新发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已证明不是科学发展的规律,即便有之,也是微乎其微的例外。”[4]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就是“范式的转移”,表现为新范式对旧范式的彻底颠覆与全面否定。当一些学者在广泛接受的科学范式里,发现理论难以解释的例外(反常)时,就会尝试用竞争参考资料,少熬夜!性的理论取而代之,进而排挤掉不可通约的原有范式,于是新范式就出现了。一个新范式的确立需要由大多数科学家的“选票”来决定。范式不等于学派,而学派可以成长为范式,从学派到范式是一种理论进化现象,标志着从学派纷争走向了学术一统,即“万流归宗”,如进化论取代了神创说。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这个过程并不是绝对的。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因为社会科学追求解释的逼真性,而不是真理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特殊的人的行为,社会科学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即一种理论范式完全取代另一种理论范式。在国际关系学中,多个学派、多种范式百家争鸣,一个范式难以颠覆另一个范式,一个学派在论战中难以全面胜出,这样就出现了多种范式并存的局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了三种传统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相互依存与世界社会)和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结构主义和全球主义)。“这就是国际关系的‘永恒’模式――即使在经典著作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三种思想形式。”[5]现实主义范式,通常被追溯到修昔底德;自由主义范式,从亚当•斯密开始,学脉延续了200多年;相对来说,马克思主义范式稍微晚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三个范式定型于20世纪70年代。肯尼思•W.汤普森精心挑选了16位“国际思想之父”,从柏拉图到卡尔•马克思,他们分别生活在公元前427年至公元1883年期间的历史年代里,实际上正是这1310年间的伟大国际思想家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奠定了三大范式。在这些范式出现以后,后来的理论家长期未能取得范式上的突破。1998年,斯蒂芬•沃尔特提出:“我们最好将国际问题研究理解成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三种传统之间延续的竞争。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冲突的持久倾向;自由主义寻找减轻这些冲突倾向的若干方法;激进主义则描述国家关系的整体系统如何可以被改变。”[6]根据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的说法,“任何未来的观念只能来自对以往某种观念的认知,否则的话,没有语言能表达它们。”[7]如果说过去的国际思想观念已经被三大范式所围困,直到冷战终结前西方也未能取得范式的突破,那么未来的国际思想家如何才能逃脱传统范式的“捕获”呢?冷战结束后,理论范式总算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西方学术圈,一些新颖、激进的理论逐渐崭露头角,如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和女性主义等,虽然它们的名称不同,但在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有重叠的。有学者认为,它们合起来构成了一种新范式,即反思主义。“如果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关于世界资本主义的认识观是第三种范式的话,上述范式就应被视为第四种范式了。”[8]此后,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更为快速的知识增长,但没有新学派的产生,更没有在范式上取得突破。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几乎搜罗了所有的国际参考资料,少熬夜!关系理论,包括综合性的大理论和对具体现象进行解释的中观理论,这些理论实际上都包含于上述四大范式之中。正如多尔蒂所说的,“今天的理论家们面对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好是十年内)创造出一种新范式的压力。”[9]事实上,人们想象不到在四种范式之外,还会有什么范式存在。基于此,声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终结,也许并不是那么十分武断的。范式的终结,不仅意味着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很难取得范式的突破,而且表明由于四大范式巩固了在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已经终结了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争论。虽然范式已经相对固定下来,理论或学派取得进展却总是必然的,这是国际关系知识增长的必然结果。20世纪70年代,在现实主义范式之内,新现实主义取代经典现实主义,就是这种理论进步的明显范例;全球治理的观念,也丰富了自由主义范式的内涵;依附论的兴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知识增长。“如今马克思主义学派尚在做着重要的工作,对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外交政策理论、尤其是现代国家兴起与发展的宏观历史反思做出了意义重大――也许会越来越大――的贡献。”[10]尽管如此,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仍然出现了理论创新的困难。已经有十年时间西方没有出现新的学派了。也就是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确切地说,是在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出现后,再没有大理论和真正意义上的新学派出现了。从本体论看,当新自由主义把非国家行为体纳入国际关系分析时,有关本体论的争论事实上就终结了,而反思主义则填补了三大传统范式留下的认识论空白(比如,建构主义强调的理念主义认识论),鉴于我们需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对一个新理论进行标识和辨析,那么新理论产生的空间已经被旧理论压缩得很小了,也许可以说当代新理论的创立在西方和东方一样困难。有学者明确地指出:“最新几代的学者们力图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人们试图发展解释范围更广泛和预测力更强的理论,但是21世纪初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也许比几十年前更大。”[11]只是在方法论上还留有创新的余地,但仅仅依靠方法论的突破而构建一个逻辑性严密的大理论,还是相当值得怀疑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为世界强国量身定制的,随着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已经被削弱了。过去几百年,西方一直是各种知识生产的中心。一方面,出于西方世界本身的内在需要,即推动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力图以西方思想观念统治和同化非西方世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西方知识生产的潜在动机,这一过程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不对称的领先优势。有学者认为,国际体系被分为核心和边缘的二元结构,这与知识的生产结构相对应。所谓知识领域的核心区,是指那些创造概念和范畴的地区,而边缘区自然是指那些消费核心区参考资料,少熬夜!创造出来的概念和范畴的国家和地区。[12]但是,如果西方失去了领先优势,那么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学想象力就会逐步减弱,从而导致核心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动力不足。一个理论至少应包括四个要素:符号通式(科学概念或术语);共同信念;共有价值;范例。如果西方真正衰落了,它在理论上首先就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共同信念),共有价值也不再具有普适性,从而使认识论发生“堵塞”,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过去难以成为产生所谓主流理论的原因之一。这时,国际关系研究仅能提出一些新奇的概念,而单凭这些概念已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根据这些概念所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正如资中筠教授所说的,西方有些国际关系理论,脱离了实际,纯粹只是在大学里自我循环。这些理论经常从概念到概念,发明了许多新名词,故作高深,实际上意义不大。[13]最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有可能打破西方主导的共有价值,使认识论模式发生变化,这将导致西方国家的知识生产体系失去新兴国家的知识消费者,当新兴国家的学术共同体也成为知识
本文标题:中国崛起作文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76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