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3年党课讲稿:牢牢把住“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底线与通过调查研究提升政治能力专题党课学习讲稿【2篇范文】2023年党课讲稿:牢牢把住“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底线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这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邃把握,高瞻远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决贯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悠悠万事,吃版为大。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同时,当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做好稳产保供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与供给作出科学部署,立意高远、指导精准。面对新形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是进一步强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提振了面对复杂局面的底气和信心。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坚定决心,必将凝聚全党全社会重农抓粮的磅礴力量,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坚。二是进一步坚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增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政治自觉。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粮食取得十八连丰,产量连续7年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83公斤的历史新高,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是,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人多地少水缺,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农业技术装备支撑不足,加之一些地方出现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超过L1亿亩冬小麦晚播,夺取今年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压力巨大。同时,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国际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近期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向我国传导风险加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将指引全党全社会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自觉,坚决打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上体现时代担当。三是进一步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并从压实责任、保护耕地、科技创新、树立大食物观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找出粮食安全精准破解之道,打开粮食稳产增产之门,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调动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准确把握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要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核心要义。其一,始终坚持靠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无论乡村如何振兴,无论农业如何现代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安全的食物,以确保大家能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始终是农业最基础的功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要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能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意味着对于粮食安全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政治账、长远账,要把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作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主基调,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更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要牢记我们在粮食问题上的多次深刻教训,一旦滑坡,恢复难度极大。特别是1999年一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重大波动,年产量骤降,花了整整5年时间才扭转连续下降局面。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二,始终坚持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食物消费峰值还远未到来。另一方面,受制于水土资源禀赋约束,我国粮食高位增产、高位护盘的压力不断加大,粮食稳产保供的能力基础仍不稳固。抓好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一刻也不能停,丝毫也不能松。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粮食生产重视程度下降、抓粮产粮积极性下滑等问题,导致粮食主销区产销缺口不断增加,部分产销平衡区加速向主销区滑落,粮食生产的重任越来越压到主产区省份身上。这种不好的势头,必需坚决地遏制住。从全国来看,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常年粮食净调出省已减少到仅剩6个,粮食生产越来越向少数省区集中;7个粮食主销区省份和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省份的粮食平均自给率不断下滑,主要靠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江西等粮食净调出大省来补充。但是,主产区抓粮吃亏问题非常突出,不利于粮食持续稳定生产,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财政收入层面,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11个产销平衡区平均水平和7个主销区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切实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长期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无论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谁也不是旁观者,粮食安全责任要一起扛,绝不能推诿塞责或把希望放在调运和进口上。围绕粮食安全,该负的责任必须扛起来,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许掉。其三,始终坚持严守耕地红线,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耕地红线不能践踏,保护底线不能突破,守住了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了安全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土地是粮食生产保供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2021年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2亿亩,相比10年前的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时,已经减少了L1亿亩。此外,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质量总体不高。全国拥有可开垦耕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的空间已十分有限。耕地中有约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占比有待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空间,仍处于城镇化上升阶段,保护耕地的压力依然非常大。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农田就是农田,也必须是良田,既要保证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又要努力在今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对此,要杜绝在耕地上东折腾一下、西折腾一下的问题发生,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其四,始终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科技。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技水平提升,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育种能力建设等,凡此种种,都需要向科技要生产力。特别是需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生物育种产业化等方面下苦功、务实功,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可以完全自给,但在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方面,仍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粮食品种和其他农作物,例如,玉米、大豆单产水平相对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一些蔬菜品种种子,从国外进口比较多。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物育种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重大产品迭代升级滞后、生物育种创新活力不足、生物育种组织体系和机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能力尚未形成等,导致突破性、创新性品种少,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研究不足。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粮食安全基础更牢靠、更可持续。其五,始终坚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健康”。注重膳食营养搭配,从粗到细再到粗,数量从少到多再到少;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保障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肉盘子”“奶罐子”,就是要坚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要拓展食物资源开发途径,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也要看到19亿多亩耕地之外,还有42亿多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约3.5亿亩湿地和L33亿公顷大陆架渔场,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挖掘食物开发潜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多措并举端稳筑牢中国人的饭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建立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长效机制,实现耕地保数量、提质量、扩增量、严用途。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命脉。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二是加大排查力度,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摸清耕地“底数”,定期进行监测评价。三是结合基层实际,分类处置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建立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避免“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四是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强化耕地污染科学监测,运用适宜的治理措施修复耕地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地力提升。东北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让黑土地重回绿色和健康。五是积极扩大耕地增量来源,科学利用盐碱地,加快培育推广耐盐碱作物和品种,扩大粮食种植空间;抓紧修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因地制宜、分类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用途,强化用途管制各项举措。第二,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升级,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变革和迭代升级,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自主创新、安全可靠、高效应用。科技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要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打好种业翻身仗。一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合成、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基础性、颠覆性、关键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方
本文标题:2023年党课讲稿:牢牢把住“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底线与通过调查研究提升政治能力专题党课学习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80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