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好文供参考!1/19逍遥游教案实用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逍遥游教案实用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逍遥游教案1《庄子》是南怀瑾先生的新书,此书虽是先生20多年前在台北十方书院的旧讲记,然而在近期整理出版,却不无深意。南先生一直把儒家比作“粮店”,把佛家比作“百货店”,而将道家比作“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论语别裁》)。也许是因为南先生一向身体健康,无病无痛,所以,在他出版的著作中,关于道家的著述只占了一小部分,且篇幅都较精练。这次20万言的《庄子》结集出版,在南氏“以述为作”的系列中有很重的分量。此书名曰“”,足见老人家的谦逊,表示这不过是“喃喃自语”而已,但又巧妙地嵌入了《庄子》的别名《南华经》。南先生的话语风格是非常洒落飘逸的,用来阐释庄子最合适不过。全书以“生命存在与意识流注”的讨论贯穿始终,实在可以看作是先生给这个时代开出的一服良药。现代生活匆遽而喧嚣,人们的种种心理疾患因之变得愈发严重。庄子虽离我好文供参考!2/19们有两千多年之遥,但生活环境却和现代人不无相似――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战国,社会结构剧烈转型,礼崩乐坏,尘世纷扰。庄子却宠辱偕忘,处变不惊,贫贱终生,不改快乐逍遥。“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恰似庄子的心灵写照。《庄子》被金圣叹称为“第一才子书”,它如同七宝妙树的丛林,炫人眼目。庄子最喜欢在文字里捉迷藏,文风虚虚实实,扑朔迷离,“方不可方可,方可方不可”;他极喜欢提出一连串问题,却很少给出明确答案,笔触稍纵即逝,思路轻灵跳跃,可谓满纸“荒唐言”,幻作“迷魂阵”。有些讲解《庄子》的学者,只能从书中截取某些零碎材料,把《庄子》解读成了充满小寓言小故事的励志书。这也许会激起当代读者的一些共鸣,却也无法避免买椟还珠的遗憾――读者熟悉了讲故事的学者,错过的却是庄子本人。南先生的《》,与坊间流行的此类通俗讲解不同,它把庄子飘逸潇洒的神髓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又围绕主题进行丰富的引证,于儒道禅之间作“逍遥游”,凸显出东方生命哲学的妙谛。南先生的书之所以能使人感到明澈,一是因为南先生的讲述完全取材于《庄子》的“内7篇”,这7篇作品一般认为是庄子自作,理解了这一部分,就把握住了《庄子》全书的骨干。二是因为南先生在讲解时确立了明确的纲领。南先生认为,好文供参考!3/19《庄子》的内7篇是由“见道”(《逍遥游》)、“明理”(《齐物论》)、“内养”(《养生主》)、“入世”(《人间世》)、“用世”(《德充符》)、“超凡入圣”(《大宗师》)、“浑然一体”(《应帝王》)七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修学次第。这并非南先生的独特发现,但以此为纲贯穿全书,却令读者如入桃源,豁然开朗。三是因为南先生具有长期的禅修经验。他善于利用禅宗思想、心性儒学和中医气脉学来疏解庄子,从庄子中发掘出一套调整身心的方法。南先生认为,历代对于庄子的各种注解,只注重它无拘无束、逍遥解脱的一面,却忽视了“自己作主”,主宰生命的另一面。南先生把佛教禅定、儒家养气、道家丹道熔于一炉,阐释《庄子》里的上古真人之境,心斋坐忘之道。经史子集,被南先生信手拈来,相互印证,议论风生,言无剩义,真可谓舌灿莲花,口含宝月。可贵的是,南先生并不执著于特殊的灵修体验,却一再强调打坐修证是要回复到朴实无华的境界。在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上胜过南先生的当代学者不乏其人,专家们亦大可指出南先生在细节方面的不少纰漏。然而,很少有人能“会通”儒释道三家的大旨,结合切己体验,以生动自然的语言接引后学,在这些方面,南先生的讲解是无可代替的。好文供参考!4/19不可否认,庄子学说多少有些明哲保身、避世自全的气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固然是一种极高明的境界,然而却容易使人无所担当。庄子的思维路径,注定了他的社会哲学至多只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延续,难以给出建设性的主张。尽管南先生在《》中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庄子学说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无用之用”,认为庄子思想代表了杨朱和墨家之间的“中道”,并阐述了先秦时“儒道不分”的见解,但无论如何,这些补偏救弊的说法显得过于勉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庄子哲学的“游戏人间”、“无是无非”的弱点。但我们应当理解,南先生毕竟是在讲解庄子的思想,不能也不可以随意地发挥。故而,我们必须参读南先生讲述的《论语别裁》、《大学微言》等书,才能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大意。逍遥游教案2摘要本文通过阐发庄子《逍遥游》的“化”意,联系《文心雕龙・原道》的立言之意,得出后者以前者为理论之基础的结论。并通过对“化”意的深入分析,更进一步的探求《原道》中“文”与“天地”并生的理论支撑以及“道”如何转化为“文”的途径,从而更深入地明确《原道》对“文”地位的定位。关键词:《逍遥游》“化”意《原道》立言之意道好文供参考!5/19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庄子《逍遥游》开篇便借“鲲鹏”直接展示了什么是“逍遥”的境界,也在开篇就揭示了如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途径,那就是在于一个“化”字。鲲虽大,但是只有能够“化”而为鹏,“海运”才能“徙于南冥”,才能“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才能真正达到逍遥的境界,否则恐怕再大的鲲也只能被困于北冥亦或南冥。后面所说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也必须建立在鲲鹏可以“化”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化”,鲲也只能在北冥中游弋,不可能达到“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自在境界了。庄子的思想之所以在漫长而广袤的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乎于他达到了一个在他之前其它的思想流派不曾企及的境界,那就是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逍遥游》所阐发的不是如何处理自我与外物之间关系的原理,正如文中所说“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在庄子看来,“定内外之分,辩荣辱之境”虽然已经是比好高的境界了,但还是不够彻底的。庄子的境界是将自我从外物中抽离,从而建立与天地精神之间的关系。《逍遥游》讲的是做到对世俗社会的“无所待”,通过与天地精神的直接对话,达到对生命本体的了悟,从而得出人应该怎么生活的道理。在天地精神中悟出做人的大道,庄子的精神是独立于世人之外的,这是庄子精神的高处,因为他寻找出了性命的更高的安顿之处,那是比人类好文供参考!6/19道德更高的天地精神。“化”的境界则是庄子做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基础,也是悟道的基础。“化”则能通天通地通人伦,不能“化”则不能“通”,通都不通,更不要提对天地精神的了悟了。只有达到“化境”,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够逃脱外在自然世界的束缚,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明确“化”对于庄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境界的重要意义,才能理解《文心雕龙・原道》的立言之意。《文心雕龙》开篇第一句话:“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刘勰将“文”与“天地并生”,这是何等的自信,他背后是什么支撑着他的理论自信呢,那便是《逍遥游》中所体现的“化”意。如果没有《逍遥游》的“化”意,“文”是“文”,“天地”是“天地”,它们之间是孤立的,只有“化”才能让它们之间产生联系,确切的说,“文”与“天地”之间的“化”是刘勰“有心之器,岂无文欤!”的内在逻辑。“原道”,首先要明白“道”在《文心雕龙》中是指什么?“原道即原天地,《序志》自述谓‘本乎道’,即本乎天地。刘勰立义本来明确。就《原道》互文修辞考察,可确定道等同于天地。以此解读《原道》的‘道之文’、‘道心’,可直接读为天地之文、天地之心,皆辞理畅顺而不悖。”《文心雕龙・原道》中写道:“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刘勰将“文”的地位放到“与天地并生”的至高的境界上,这体现了刘勰的文好文供参考!7/19学主张。刘勰的文学思想是与庄子《逍遥游》中体现的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境界是相契合的。“道”是根本,“文”则是显现,它们之间的途径就是“化”。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写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在这里刘勰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作了总结性的回答,答案就是“自然之道”。“《原道》提及的‘自然之道’和‘夫岂外饰,盖自然矣’。都不是自然界意义的自然,那是不假外力的自发呈现,‘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为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呢?因为“心”、“言”、“文”是“并生”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体,是可以通过“化”来实现的。从《逍遥游》的“化”意来看,“道”与“文”的关系就更加明白,就像鲲可以“化”为鹏一样,“道”也就是“天地之心”可以“化”而为“文”。这种“化”就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文”的地位自然就是“与天地并生”。《文心雕龙・原道》中隐含了《逍遥游》的“化”意,也可以说庄子《逍遥游》的“化”意为刘勰提供了理论的基石。明白了这点就明白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得其实都是怎样“化”的问题。前提是无论怎么“化”,文章之原都应当是也必须是“道”,是“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可以“化”而为词赋亦可以“化”为乐府,推之,“天地之心”可以“化”为诗词,也可“化”为小说。“道”化而为“文”,“文”也就是“道”显现、传播、好文供参考!8/19教化的必要途径,《原道》中说:“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同时,由“天地之心”幻化而成的“文”的地位自然凸显的更高了。只要本着“天地之心”立言,将“天地之心”“化”为何种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文人的体悟“天地之心”的能力和以“化”“天地之心”为己任的责任心和抱负感。只要“道”不灭,“文”就不灭,“文”不灭,“道”最终会得以彰显。参考文献:[1](梁)刘勰,徐正英、罗家湘注译:《文心雕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2](战国)庄周,孙通海译注:《逍遥游》,中华书局,2009年版。[3](周)李耳,(晋)王弼注:《道德经》,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4]《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邓国光:《〈文心雕龙・原道〉“天地之心”义的启示》,《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5年第45期。逍遥游教案3好文供参考!9/19一、游戏状态说西方“游戏说”虽然始于康德,但是它真正的提出者则是席勒。席勒认为真正的游戏即审美游戏,他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审美游戏中艺术才产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它是游戏冲动的产物。“游”的精神却在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分。孔子说“游于艺”,孔子的“游”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思想。然而,孔子的“游”侧重在对“技”掌握。“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觉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审美感”。由此可见,孔子的“游”虽有游戏之意,却是一种附属的行为,“游”的目的不在“游”而是一种实践中的“学习”。真正开创了“游”的先河的是庄子,“游心于无穷”“游乎天地一气”“游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等。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之“游”与席勒的游戏说非常相近。《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好文供参考!10/19二、现代儿童画创作状态分析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使得许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技法、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现代儿童画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儿童画强调自己直观感受,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海德格尔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现代儿童画更注重对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却收到意外的效果。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
本文标题:逍遥游教案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80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