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定风波》教学设计3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3篇2023/X/XX《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东坡会怎么回答。——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三、背景穿插。1、苏轼出世了吗?——没。2、你怎么知道?——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3、那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苏轼去黄州和历史还有关,和政治有关。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者苏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东坡获罪?独以名太高。是他弟弟苏辙说的。课外同学们可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他从社会的文化心理角度来阐述东坡怎么倒的霉。四、朗读指导1、“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潇洒,豁达。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五、重点探究、拓展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五祖的两个弟子曾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归。——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苏轼让你想到谁?——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我们来看他另外几首词。——《定风波》:“……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处之的态度。)——〈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他的江海是什么?——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100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shēn)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跨越或超越!)——《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春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六、温故知新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赤壁赋》呢?还是有点归的味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我突然又想到了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范仲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是故乡。七、个性阅读1、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我在网上看到1篇文章,推荐给大家: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人生的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八、学习评价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九、拓展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
本文标题:《定风波》教学设计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87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