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优秀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优秀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课前谈话,感知规律: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1.寻找规律: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2.探究规律: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汇报。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3.集体交流: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1.列举规律: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2.应用规律:(1)基本练习:①出示一组排列。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2)变式练习: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③圆周问题: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参考资料,少熬夜!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d:对比联系: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④机动练习: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四、总结评价。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找规律》教案【第二篇】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2页活动3:数数看,找规律。(二)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内容在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中起桥梁作用。教材在前面介绍了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后,安排了这节数学活动课。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图形世界的认识,二是从直观上感知几何体是由面围成的,三是初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的思维方式。所以这节活动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由平面图形向几何空间转化的桥梁。(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正多面体的展开与折叠以及模型制作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数一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参考资料,少熬夜!棱数之间的规律,进而会利用经验自制模型,检验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折叠,经历“做数学”和“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动脑能力,在活动中获得空间想象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3、情感目标活动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学生成功折叠的正多面体模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审美情趣。另外,引用数学史料,使学生更好地了《三一刀客·》解问题的背景,学习科学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治学精神,树立勇于攀登科学巅峰的远大理想。4、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折叠出的五个正多面体,数出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找出规律。(2)教学难点如何折叠出正八面体和正十二面体;如何正确地数出正十二面体的顶点数和棱数。二、说教法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操作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具体程序是:情境导人一观察与思考一动手折叠一探究规律一知识引伸与拓展三、说学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四、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自备剪刀、胶条及画有下列五种图形的硬纸片。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引入面对一座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一尊尊形神兼备的雕塑,一件件精巧典雅的物品,我们常常惊叹于它的美妙。我们深人观察就会发现,千姿百态的图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态各异的立体图形几乎无处不在,而许多立体图形就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让我们一起进人立体图形的世界,共同探究它的奥妙与规律吧!这节课通过动手,对几种正多面体进行展开和折叠,寻找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三者之间的规律。(二)观察思考参考资料,少熬夜!请看这五个正多面体,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识他们吗?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知正多面体、顶点以及面和棱。(三)折叠演示正六面体的展开与还原(即折叠还原),由学生分组完成折叠出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1、难点在折叠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时容易出错。2、解决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型,看老师演示,充分利用对称性折叠,还要同组人大胆试探,相互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成功组及时鼓励,并由一人介绍(讲解)成功的方法,同时利用CAI辅助。(四)数一数,填表找规律1、难点面数可由名称得到,也可由展开图上数出,但顶点数和棱数不容易数准确。2、解决方法(1)放在桌面上不转动;(2)对称地找;(3)在起始地方作标记。(五)背景引入历史上曾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研究过正多面体,著名数学家欧拉惊奇地发现了V,F、E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奇妙的相等关系。图形世界尽管形态各异,只要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多动手,多动脑,一定能找出其中的奥妙。(六)做一做想一想1、把正四面体截去一个角,看看所得的立体还是正多面体吗?再数一数它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看看V+F-E=2成立吗?2、试试看,你能做一个任意六面体吗?七面体呢?公式V+F-E=2成立吗?由此,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五、教学评价(一)通过折叠正多面体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二)从填表找规律上,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与动脑能力;(三)从知识的引伸与拓展的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与合作的综合能力。《找规律》教案【第三篇】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参考资料,少熬夜!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1、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参考资料,少熬夜!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
本文标题: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2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