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
好文供参考!1/17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好文供参考!2/17乘法分配律:(a+b)×c=a×c+b×c二、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1-);×(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11,他们一共做了×9+×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三、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的练习册。个人修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好文供参考!3/17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例2、第21页“做一做”及第23页练习五第4-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教学重点:正确标出物体的准确位置。教学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直尺、铅笔、卡纸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确定物体位置,必须要哪些条件?2.观察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问题,展开问题探讨。师:同学们,台风登陆后方向发生了改变,正向B市移动,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如何利用A市这一观测点,很快画出B市和C市的位置图呢?生:要知道两座城市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画出准确位置。2.出示下列文字:好文供参考!4/17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3.教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标出B市和C市的位置。(1)师:那物体位置平面图该怎么画呢?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2)交流汇报。生: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找准参照点(中心点),了解B市和C市在参照点的哪个方向和它们之间的距离,还要确定每厘米格子表示的距离。老师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B市距离A市200千米,C市距离A市300千米?生:因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所以只需要在图上画出B市距离A市2厘米,C市距离A市3厘米就可以了。(3)动手绘制B市和C市位置平面图。(4)展示各位学生绘制的平面图,交流绘图体会,点评绘图效果。(5)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好文供参考!5/17这里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以谁为参照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距A市200km”?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7)说说你在绘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三、巩固提高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2.选一选:课件呈现题目。3.课件呈现题目。四、课堂小结在绘图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方法步骤1、确定方向;2、量出角度;3、选好单位长度;4、确定距离;5、画出物体的位置;6、标出名称。好文供参考!6/17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探险入手,通过对已知方向的判断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准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一块钟表好文供参考!7/17问题1:你能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吗?学生猜想。教师演示小秒针的运动过程,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问题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先计算出走一圈的路程有多长,在计算出走60圈的长度。师:非常好。那么小秒针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又怎么来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入课题——圆的周长)(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身边的实物引入新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二、动手量一量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物品名称周长直径1号圆2号圆好文供参考!8/173号圆4号圆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设计目的: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设计目的:通过实物投影,向其它小组的同学展示本小组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三、对比分析师: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自由谈。学生发现: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2.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可以得到圆的周长。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圆,现在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测量这个圆的周长的。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表格,教师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过程,让学生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激发学生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热情)课件展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好文供参考!9/17(设计目的: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到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顺利得到圆周率的值)小结1:圆周率: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π≈。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可是有着辉煌的成绩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吗?学生自由谈。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相信我们这些站在伟大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讲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小结2: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吗?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四、动手做一做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1.计算圆的周长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好文供参考!10/17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设计目的:通过转化把由半径求周长的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3.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题打下很好的伏笔)4.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五.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可让学生从知识点,从测量方法——能力点,数学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六、课外合作:小组合作完成,应用你的知识,想办法测量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圆城楼门口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学习上的学以致用,并且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好文供参考!11/17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61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重点难点: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印入,复习旧知1、问题情境根据5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张明:201205208213217王星:2062042102092022、学生说理为什么要选择张明去参加。3、引导转换,复习旧知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4、简单读图,感悟趋势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统计图,学生读图,简述趋势,好文供参考!12/17得出淘汰王星的结论。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1、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呈现刘辉的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分析其进步趋势。(数据:204206208212216)(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呈现两张统计图,让学生交流。(3)引发思考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做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1)直接过度。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白色)(2)细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种颜色的折线无法区别两人成绩。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3)感悟优点。相比刚才两张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三、加深体验好文供参考!13/17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观察这张图,你了解到了什么?在原图上加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再让学生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四、巩固练习出示题目:中国和美国在第25~29奥运会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中国:1616283251美国:3744393536(1)让学生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只描点连线)(2)学生独立绘图。(3)读图练习,再次体验。(4)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第30届奥运会上金牌继续保持第一”。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反映两国夺金趋势。五、练习。P63试一试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篇】教材分析: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好文供参考!14/17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
本文标题: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3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