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背景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原因。(教师简评)2、出示补充材料: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原因。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劝说时的语气进行朗读能力的指导。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参考资料,少熬夜!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三劝吴王: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过渡:(激趣设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4、指导复述故事(1)出示词语:(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食)(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5)揭示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四、感悟故事道理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小结: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改变了决定,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2、朗读指导,读中体现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参考资料,少熬夜!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五、认识少年,学习智劝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拯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1、同样劝说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4、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灵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总结:(结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聪明、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如果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六、课外作业古今文对照,试着理解。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2《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给学生留存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教师只须作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设计特色开放、有情趣地解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别出心裁入新课1.歌星—→刀郎—→刀螂—→螳螂—→螳螂捕蝉。(其中简介昆虫:“螳螂”和“蝉”)2.理解“捕”字。(换成“捉、逮、抓、啄、吃、杀”等来读)过渡:“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参考资料,少熬夜!(设计理念:导入要自然、亲切、不露斧凿痕迹,学生要在轻松愉快、兴奋不已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才能真正地寓教于乐,才能达到“课未始,情已浓”的效果。)二、初读课文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2.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①指名说;②同学之间互相说;③再概括些怎么说?④点拨: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把内容再“减肥”怎么说?⑤想一想,吴王和侍卫官,主要又写谁?为什么?用一句话来说。⑥过渡小结:1篇5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侍卫官,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侍卫官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前面加一个什么词语?并说出理由来。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这一遍我建议大家细细地读,边读边画边思考。(设计理念:强化初读,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跟文本从容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强化初读,才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减肥”运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有利于训练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而发展语言。)三、细读课文话侍卫1.细读课文,教师巡视。2.大家话侍卫官。板书:侍卫官是一个()的人。①完成上述填充。估计答案有:非常勇敢、为国分忧、关心国家大事、有耐心、爱动脑子、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机智勇敢、粗中有细、爱和平等等。②师问:侍卫官的劝叫什么劝?(智劝、妙劝、巧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等)大臣们的劝又是一种怎样的劝呢?(直劝、正劝、笨劝等)侍卫官是怎样劝的?劝说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胸有成竹地读,不慌不忙地读,沉住气地读、不紧不慢地读等),自由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设计理念:多元解读课文,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归纳,演绎,演绎,归纳,学生反复玩味,看似多余,其实学生在这种循环往复,盘旋上升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感悟、积淀到内化,让人感受到语文课里有语文。)四、品读课文悟关系1.过渡: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2.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上台用符号表示。讲讲你的设计。3.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吴国、楚国、诸侯国;我们、玩耍、荒废学业等)说他们之间的关系。4.师问: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那些打仗的士兵、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辜的老百姓、可怜的儿童和老人等等)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板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设计理念:提倡自主学习,绝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点。放任自流,自然就失去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不是“自流”,“放手”不是“放任”。)五、玩味词语掀波澜1.师问: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叫“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感悟到:自己愚笨的想法,侍卫官的机智勇敢,国家需要安宁,不要战争等等)2.师总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设计理念:学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要给学生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引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板书设计螳螂捕蝉?←—蝉←—螳螂←—黄雀←—??←—楚国←—吴国←—诸侯国←—?玩耍←—我们←—荒废学业附阅读短文:螳螂捕蝉春秋时期,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定决心,于是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谁要是来劝阻我,我就把他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直说。于是他每天早晨拿一把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中转来转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也毫不在乎。他就这样连续在花园里转了三天。吴王听说他这样,觉得挺奇怪,就问他:“你每天早晨跑到花园里去干什么?”侍卫官回答说:“我在花园里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您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并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捉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它们三个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就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参考资料,少熬夜!“螳螂捕蝉”还常与“黄雀在后”一起连用,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妙在哪里?2、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螳螂捕蝉》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2、你也能说吗?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本文标题:《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3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