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5篇】教案课件是教师在课前精心筹备的,而课件的内容需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并完善。教案是实现学科研究和学生思辨的关键工具,那么网上有没有一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呢?三一刀客网友特意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5篇】”,希望您喜欢下载,下面是我们为您精选的本页精品内容,敬请欣赏!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第一篇】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同理学习后两幅图。1、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题目,直接口答。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5、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1.情境引入师:同学们订校服。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3.学画三角形的高。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4.巩固练习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解决问题,应用三角形的特性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1.填空谁最棒。1由三条线段()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条高、()条底。3三角形具有()性。2.思维大比拼。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具有稳定性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第三篇】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1)()或()的大小,就叫
本文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8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