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
好文供参考!1/18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寻隐者不遇》教案【第一篇】课文贾岛〔唐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好文供参考!2/18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2、释题。寻:寻找、寻访。隐者: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遇到。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3、质疑。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1、自读古诗。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好文供参考!3/183、师重点指导。言:说。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只:就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教学反思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好文供参考!4/18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好文供参考!5/18寻隐者不遇【第二篇】佚名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简析]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好文供参考!6/18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寻隐者不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好文供参考!7/18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2.释题。寻:寻找、寻访。隐者: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遇到。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3.质疑。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1.自读古诗。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3.师重点指导。言:说。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只:就好文供参考!8/18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4.指导书写。“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好文供参考!9/18(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2.释题。寻:寻找、寻访。隐者: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遇到。好文供参考!10/18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3.质疑。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1.自读古诗。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3.师重点指导。言:说。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只:就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文供参考!11/18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4.指导书写。“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好文供参考!12/18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教案示例二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引入课题,解释“寻隐者不遇”诗题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好文供参考!13/18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二、范读课文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新词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2.教师精讲。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好文供参考!14/1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四、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
本文标题: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1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