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C)
2023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C)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狂夫①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B.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表现出诗人客居成都时的穷愁潦倒之态。C.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D.《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2.“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①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②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③,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①榆荚:榆树果实,初春时先于叶生,状似铜钱,暮春飘落。②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③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雨洒榆荚,风吹柳絮的清新美好画面。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D.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词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站在江边,看见飞翔的鸟儿在清澈的江水的映衬下越发明显,盛开的花在青山的映衬下更是如燃烧的火焰,一动一静,更加迷人。B.诗人看着翻飞的鸟儿和盛开的花朵,慢慢地一天就过去了,春天就过去了,一年就过去了,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建功立业的渴望。C.也许回家早在计划之中,但因为战乱,诗人看着飞鸟和红花,何日是归年?可能根本就没有归年,心中涌起的是因战乱而回不了家的感伤和对社会的不满。D.诗人写的是鸟和花,说的却是对回家的渴望,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控诉了战乱给自己和人民带来不幸,言简意赅,发人深思。2.这首诗景物描写很有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1-2小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九六五年五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B.“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的迫切心情。C.“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只是表达了词人久久离别的依恋相思之情。D.词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2.这首词写景的特点很鲜明,试举例说明所写景物的特点。5.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问题。江楼夕望招客①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①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夏天,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望”字统领全篇,把海、天、山川、灯火等景物组合成一幅疏朗悠远的画卷。B.从首联的海天暮色苍茫,到颔联的万家灯火四面闪烁,暗含江楼观景时间的推移。C.颈联写景比喻贴切,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甚是高妙。D.尾联以问句的形式呼应诗题“招客”二字,语言亲切、诙谐,更增加了人情之美。2.诗人“江楼夕望”,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招客”的兴致?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①动词妙用。“含”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飘飞,使荷花出落得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②叠词妙用。“冉冉”、“娟娟”,平添音韵之美。③形容词精妙。“翠”与“红”二字相对,色彩明艳,画面感强烈,令人赏心悦目;“冉冉”和“娟娟”二字则凸显了翠篠与红蕖的柔美之态;“净”、“香”二字吟咏风雨,“净”字表现出了风中有雨,细雨过后万物清净,“香”字表现出了雨中有风,微风带来红蕖的清香。解析:1.C.“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分析有误,“自笑狂夫老更狂”是诗人自嘲,选项解释错误。2.“风含翠蓧娟娟净,雨裹红蕖冉冉香”写的是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从字面语言观察,形式.上这里“娟娟”与“冉冉都是叠词,“娟娟”写出了经雨洗后幽竹的秀美,“冉冉”写出了荷花娇柔的姿态。且读起来富有韵味,朗朗上口;“含”与“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风和雨以生命,似乎它们都变得多情,可以想象风的柔情,它轻轻地吹拂幽竹的情景,幽竹在风中摇曳多姿,细雨也滋润了荷花,风中传来它的阵阵幽香;这两句写景,景物显得优美,情感基调是愉悦的,目的在于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词人现实生活处境的艰难,下文就写到了“恒饥稚子色凄凉”,最后进一步表现狂夫在如此恶劣的处境之下仍然贫贱不能移的精神。2.答案:1.B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清新美好”错。此句指雨打榆英零落,风吹絮球翻滚,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英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为春光易逝而愁,并非清新美好。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英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英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英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英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漂泊异乡之愁。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3.答案:1.B;2.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赏析:①诗人用“鸟”“江”“山”“花”,并通过“碧”与“白”,“青”与“燃”的色彩对比,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治,写出一种“乐景“,下文的“何日是归年”,让“乐景”生出了“哀情”作者以鸟飞之乐,赏花之乐,生出了“归乡”之哀,从而写出了作者归心之殷切,同时也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解析:1.B.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建功立业的渴望”错误。此处春未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展现乡思之深厚。故选B。2.诗歌前两句写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两句抓住“江”鸟“山”“花”等景物来写,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这是乐景。诗歌后两句抒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的美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是哀情。所以这首诗歌是以乐景衬哀情。极言春光融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4.答案:1.C;2.“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营造了欢乐祥和、清幽活泼的氛围,而山的峭拔耸立,描绘出一种国画山水般的意境,表现了词人特别轻松愉快的心情。解析:1.C.“只是表达了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错,一个“寻字,不仅表达了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故选C。2.首先要从词中准确找出写景的语句,结合词的感情基调去分析句子所写的景物,以及渲染的气氛,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这一诗句中描写景物特点的词是“歌”“舞”“潺潺”“入云端”,描写的景物是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路。整句诗的意思是:鸟在天空中飞舞、歌唱,流水缓缓而流,前方的道路直插云霄。分析后会发现,这句景物描写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融为一体,“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说明井冈山之高峻。景物描写之中洋溢着词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幅画面是欢快、壮观的。在诗歌里,景物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作者的情感。5.答案:1.C2.①因为江楼景象美所以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因为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所以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因为对朋友有殷切的情意所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真诚的邀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错误。颈联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
本文标题: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1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