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二语文教案【精选4篇】
高二语文教案【精选4篇】教师在每一课堂中都需要准备一份完善的教学课件,精心设计和规划个人的教案课件是老师日常必做的工作。教案素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没有值得学习引用的优质教案课件资源呢?期望这份“高二语文教案【精选4篇】”能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和满足,建议您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更新,以便能够实时接收最新信息!高二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1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1篇政论文。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2.第二段:解释如何“诚其意”。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谦(qiè):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3.第三段: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2)忿懥(zhì):愤怒。4.第四段: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1之:对于。辟:偏颇,偏向。2哀矜:同情,怜悯。3敖,骄傲。惰:怠慢。4硕:大,茂盛。5.第五段:解释“齐家”和“治国”。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2慈:指父母爱子女。3机:作用。4偾(fèn):败坏。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6帅:同“率”,率领,统帅。(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8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6.第六段:解释“治国”和“平天下”。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5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四、合作探究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提示:“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八条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本文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五、小结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高二语文教案【第二篇】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A.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乍暖还寒(hái)槛菊(jiàn)凝噎(yī)都门(dū)C.良辰美景(chén)舞榭(xiè)彩笺(jiān)不谙(ān)D.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豆蔻(kòu)苍陌(mò)3.诗句填空:B《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根据提示填空:A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B“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设疑,学生探究。(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中有何作用?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所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突出了凄清的氛围,“更哪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2.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3.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属“物皆著我之色彩”。A.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B.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D.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木兰辞》即属此类。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A.“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B.“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C.“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A.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B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2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