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专题05 文言文文化常识(导学案)-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导学案班级:姓名:【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2022新高考卷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2021新高考卷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2020新高考卷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知识讲解】一、姓氏称谓1.谦称(1)王侯自称。朕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左传·僖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2.敬称(1)称君王。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2)称臣子。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3.年龄称谓1)襁褓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3)总角、垂髫、总髫指幼年儿童。4)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5)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6)总发、束发、成童借指男童、少年。7)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8)而立之年三十岁。9)不惑之年四十岁。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11)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12)古稀七十岁。13)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4)期(jī)颐一百岁。4.谥号、庙号、年号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的、批判性的、同情的。2)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年号纪年的名称,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亦称“改元”。5.名、字、号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二、官职科举1.中央官职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下设九卿,合称“三公九卿”。隋唐时期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一般来说,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2.地方官职秦、汉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地方上主要行政机构是州,州官称刺史。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除在直隶州设知州外,还在地方设知府。宋代全国大约分二十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3.任职授官、爵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除臣洗马。(《陈情表》)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善其言,征拜为郞。(《论衡·命禄》)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举孝廉不行。(《张衡传》)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秦策二》)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北史·魏收传》)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4.提升职务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5.调动职务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兼职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羊舌鲋摄司马。(《左传·昭公十三年》)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7.降级免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8.科举考试相关知识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府、县省城贡院京城贡院皇宫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乡试后次年三月会试后同年四月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9.与教育相关的内容(1)古代学校有“庠(xiánɡ)”“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三、地理常识1.江指长江2.河指黄河。3.崤指崤山4.函指函谷关5.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6.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7.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8.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9.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10.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11.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又名“关东”。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12.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四、礼俗常识1.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2.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一头。3.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4.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去世。5.薨(hōn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五、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3)王公年次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望”的第二天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③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方法指导】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主要指依靠平时教材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等直接判定正误。1.分类串记法①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②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知章、“诗奴”贾岛等。③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
本文标题:专题05 文言文文化常识(导学案)-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2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