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教学工具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2、探究新知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小格大格厘米、参考资料,少熬夜!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3、课堂练习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4、巩固提升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课后小结a、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b、教师总结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1、认识刻度尺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3、认识几厘米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的使用几分之一表参考资料,少熬夜!示物体的一部分。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__,使他们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习惯。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感受几分之一的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理念: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基本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一、故事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文学上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那你们最喜欢哪部名著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不过在故事中藏着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教师边讲边出示课件。)2.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个?请写下这个数。”谁来帮他们来分分。生:每人分两个。平均分,就是你们两个人分的要一样多,那用数字几来表示呢?生: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生:1个。那用数字“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八戒连忙说:“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3.导入:同学们,用什么办法能表示“半个桃子”这个结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在数学王国里分数是一个大家族,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几分之一二、探究新知(一)认识1/2(课件一个桃子)老师:要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桃子来,动手分一分,怎样把它分给八戒和悟空。小组之间动手分一分和你的组员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讨论)生:平均分。对只有平均分才公平。记住了一定要平均分。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呢?生(一半)参考资料,少熬夜!这一半也就是其中的一份,(教鞭指)这一份是桃子的1/2,这一份也是桃子的1/2,也就是说每一份都是桃子的1/2教师小结:课件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3.我们说了半天1/2,那么1/2应该怎样写呢?请看先写中间的一条横线,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它表示平均分,把分的份数2写在横线的下面,把取的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写的时候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板书:1/2)那么该怎样读呢?(教师板书:二分之一)练习1(1)实物小练习,分橡皮、尺子、面包(平均分)小结:把只有把要平均分的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能用1/2表示那么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为什么?(课件出示)(二)认识1/4。(教师手拿桃子图)刚才我们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八戒和悟空,可是还有师傅和沙僧没有分到。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生:(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份到这个桃子的1/4)我们认识了1/2和1/4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图片。练习21)创造分数。师:刚刚我们认识了1/2、1/4,那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不同分数的作品展示。师:同学说出这么多分数,那现在你们,就用我们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出你想要认识的几分之一,再涂一涂,表示出你所选定的分数。反馈:学生上台展示(指名学生说)你是怎么折的?写出分数小结:。(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它们谁大谁小呢?(看黑板图)1.分组比较2.颠倒图序比较3.同坐比较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同坐商讨一下利用找到的规律来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练习3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五、故事结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现在我们回头来帮帮猪八戒,它的那半个桃子用什么数来表示?(1/2)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参考资料,少熬夜!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揭开分数更多的奥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第三篇】时、分、秒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4、完成“练习一”第6题。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5、完成“练习一”第8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6、完成“练习一”第9题。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二、补充题目。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参考资料,少熬夜!2020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生1:把12估成10,24×10=240。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24×2=48240+48=288参考资料,少熬夜!生2:把24看成20,20×12=240。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本文标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2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