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实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实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2、知识与技能:(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参考资料,少熬夜!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三)课后作业。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篇】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与难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活动前课件出示:活动要求: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活动问题: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活动一: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参考资料,少熬夜!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活动二: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三、研讨:(预设5分钟)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3、回顾混合与分离。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板书设计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参考资料,少熬夜!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水形态变化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对毫升产生的意义有所认识,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板书课题)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1、同意x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x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那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参考资料,少熬夜!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3、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师根据汇报板书。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换瓶、比杯数、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书)4、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不少,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要选择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5、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由实验员到教师处领取材料。6、学生小组实验,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书)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1、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教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我们如何测出更精确的数据呢?可提示学生想到刻度线。3、自制刻度线测量。(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1、师介绍量筒: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出示量筒)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都放着一个量筒,请材料员拿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2、介绍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3、提示测量要求: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参考资料,少熬夜!(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本文标题: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2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