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卷
下载最新免费模拟卷,到公众号:一枚试卷君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年级月考试卷(一)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A.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B.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C.制定一整套的王朝礼仪D.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3.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可用于研究东汉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4.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引文出处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晋书·阮籍传》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B.传统的儒学遭遇信仰危机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5.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政治制度的导向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D.门阀势力的衰弱6.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朝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实现了各个民族的平等7.宋元时期,民间崇拜的神灵对象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只在荆州受崇拜的关羽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奉为专门守护城市的神祗,受崇拜程度几乎与土地神相当;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盛行妈祖崇拜。这一现象说明A.思想观念受社会环境变迁影响B.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信仰多元化C.各民族政权并立促进文化交融D.战乱频繁冲击了社会传统伦理8.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猕”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A.草原本位主义的松动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9.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黄宗羲跻身统治者行列B.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C.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D.“康乾盛世”的出现10.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陆续设立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由地方要员兼任,负责南北的交涉通商、海防交通等。后来南洋大臣成为湘系的禁脔,北洋大臣成为淮系的专设交椅。这反映出A.清廷抛弃天朝上国腐朽观念B.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C.清朝政府不断完善外交机构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11.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B.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C.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D.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12.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这反映出A.传统的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B.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减轻C.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D.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13.有学者指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证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为克服这一“狭隘性”A.清廷承认了义和团的合法性B.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C.群众性反割台斗争此起彼伏D.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维新浪潮14.关于辛亥革命性质,陈独秀在1923年指出:“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毛泽东则在1925年提出:“辛亥年的革命,与现在的革命,性质也不相同,包括革命目的、对象、参加者等都有区别。”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A.对民主革命阶段的科学划分B.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清醒认识C.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深刻反思D.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初步探索15.1931年3月,共产国际开始重视中共苏区和红军的发展。同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指示中共中央,必须推广毛泽东在红军游击战争方面的良好经验。这表明此时的共产国际A.开始反思苏联式革命道路B.对中国革命形势有清醒认识C.重视苏区思想统一和团结D.完全赞成毛泽东的革命做法16.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D.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演变古代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据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晚清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相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民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就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为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与暴日周旋。”——据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1931-1937)》(1)材料认为“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请结合史实予以阐释。(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地缘安全战略作出了哪些阶段性调整,并分析其调整的原因。(8分)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戍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材料二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摘编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宋代市镇相比,明清城市发展出一种怎样的新道路,并分析其影响。(8分)19.(12分)口号反映时代特点,激励时人。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口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期口号1840-1919年“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扶清灭洋”“实业救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打倒孔家店”“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1919-1949年“打倒列强,除军阀”“枪杆子中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坚持抗战到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打倒帝国主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表格中选取至少2个口号,据此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明提取的口号,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10分)“玄武门之变”疑云。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记载,玄武门之变就是其中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李世民的兄与弟)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旧唐书》卷64《隐太子传》注:《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时期,隐太子是李建成。材料二(地府判官)自出问头(写在纸上审讯犯人的问题)云:“问大唐天子……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皇帝)把得问头寻读,闷闷不已。——《唐太宗入冥记》注:《唐太宗入冥记》成书于武则天时期,是一篇民间话本。材料三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在敦煌被发现,铭文记载:武德七年,(常何)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负责玄武门守卫)。材料四太宗曰:“今欲自看国史……卿可撰录进来。”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隐晦)。乃谓玄龄曰:“……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唐]吴兢《贞观政要》卷7(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2分)(2)请解读材料三“墓志铭拓本”对研究玄武门之变的价值。(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哪一方发动的?说明你的理由。(4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DDBBBCAACBDCDDBC1.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作者认为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演进是一脉相承,说明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故选D项;秦朝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强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脉相承,并不是帝王一脉相承,排除B项;分封制成熟于西周时期,排除C项。2.D【解析】根据材料“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依据五行相克,周朝属火德,秦朝属水德,水克火,赋予秦执政的合法性,故选D项;改革前代历法及服饰是现象,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与皇帝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王朝礼仪”仅是表象,目的是维护其政治统治,排除C项。3.B【解析】题干内容中“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家庭成员在旁人的监督之下被迫劳作,这与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相符合,据此可知,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画像石反映的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执斧砍制木料”“推车”“辋”等信息反映的是手工业,而不是“商业”,排除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画像石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D
本文标题: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20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