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寻隐者不遇》教案【第一篇】课文贾岛〔唐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2、释题。寻:寻找、寻访。隐者: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遇到。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3、质疑。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1、自读古诗。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3、师重点指导。参考资料,少熬夜!言:说。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只:就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教学反思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寻隐者不遇【第二篇】参考资料,少熬夜!佚名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简析]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寻隐者不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双基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思维发展目标: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参考资料,少熬夜!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本文知识点梳理: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教学设计: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第二课时:教学《所见》。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教学准备:幻灯,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3、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参考资料,少熬夜!()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4、“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5、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1、引导想象:l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l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l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2、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1、朗读诗文。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附板书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问言师采药去。不遇推敲只在此山中,能遇云深不知处。难遇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第四篇】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参考资料,少熬夜!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言:回答,说。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本文标题: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27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