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蚊子和狮子》,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课文。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吕不韦)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从井里打水浇地等到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打井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吕氏春秋》(吕不韦)听到译文: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谈论代这件事使听见向、对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吕不韦)派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向这件事回答的劳动力在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归纳中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子将安之?古义:今义:(2)词性活用我将东徙。东:哪里平安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之:闻之于宋君。子将安之?得一人之使。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君。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故东迁。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到助词的听到使听到认为因为向在写作方法《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本文标题:24穿井得一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40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