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7年级下】第4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1单元总结与提升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四单元1.易错字音掺.(chān)和冗.(rǒnɡ)长商酌.(zhuó)譬.(pì)如拖沓.(tà)监督.(dū)如释.(shì)重负鸿儒.(rú)甚蕃.(fán)噫.(yī)鲜.(xiǎn)有闻清涟.(lián)2.易错字形悲天悯.人案牍.西蜀.馨.亵.濯.3.多音字和hé(和棋)huó(和面)hè(和诗)huò(和稀泥)空kōnɡ(空洞)kònɡ(空白)重chónɡ(重新)zhònɡ(重要)4.形近字掺(chān):掺和渗(shèn):渗透惨(cǎn):悲惨譬(pì):譬如壁(bì):壁纸璧(bì):白璧赘(zhuì):赘述骜(ào):桀骜不驯獒(áo):藏獒卸(xiè):卸车御(yù):抵御契(qì):契约锲(qiè):锲而不舍揽(lǎn):包揽榄(lǎn):橄榄颠沛流离悲天悯人不耻下问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如释重负海阔天空2设问、排比: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比兴:《陋室铭》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1.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生于河北香河,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负暄琐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3.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3.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不蔓.不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横生藤蔓,旁生枝茎)5.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3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远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在远处)二、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100分,90分钟)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商酌.(zhuó)譬.如(bì)陡.峭(dǒu)以身作责B.累赘.(zhui)妥帖.(tiē)拖沓.(tà)付之一笑C.恳.切(kěn)契.约(qiè)监督.(dū)悲天悯人D.循.环(xún)隐逸.(yì)案牍.(dú)如释众负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可爱者甚蕃.蕃:多。B.可以调.素琴调:调弄。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芳香。D.濯.清涟而不妖濯:洗。4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无丝竹之乱.耳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D.濯.清涟而不妖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等。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D.不只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5.仿照加点句子,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2分)钻石再大,若永埋地底也只是等同于砖石;黄金再多,若久藏土中也只是................................等同于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上许许多多的东西,若永远不为人所用,原本珍贵的也会变得一文不值。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通过典型的事例,凸显出叶圣陶先生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B.《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借“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C.《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是明代思想家、学者。D.《陋室铭》是唐代的刘禹锡写的一篇铭文。7.名句默写。(7分)(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引古人古迹、古语自慰自勉,妙趣横生,意味深长。(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爱莲说》中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观察下图,按要求答题。(4分)(1)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2分)5(2)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2分)二、阅读(37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丝竹之.乱耳C.水陆草木之.花D.渔人甚异之.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初极狭,才通人。6(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2.根据《爱莲说》的内容,给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上联:陶渊明入桃源探理想之地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3分)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和我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后来,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⑤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酷暑的一天,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第二天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忙,到底又做错了什么?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蔓出了一片森林。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7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13.文章写“我”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2分)14.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4分)15.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16.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2分)17.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3分)8(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2分)亦慈亦让沈从文蔡永祥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②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7年级下】第4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46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