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关于建设产城景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建设产城景融合的****港湾城的思考与建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生态建设优先新高地绿色发展示范区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产城景融合发展行动,注重以产兴城、产城一体、城景互融,把握好产、城、人的关系,着力以产聚人筑景、以城留人促产、以景引人兴城,推动城区、景区、湾区深度融合,打造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让城区成为景区的“客厅”、让景区成为城区的“花园”、让湾区成为城区的活力之源,打造“****会客厅、湾区活力城、国际消费城”。一、产城景融合的内涵何谓“产城景融合?“产”生也,出生、生育之意﹔后指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而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体系。“城”以盛民也,城墙之意﹔后指人类高密度聚居、安居乐业的一种场所。“景光也,日光、风景、景致之意:后词性衍化,狭义的“景指自然山水风光、历史文人景点,广义的“景”指休闲娱乐消遣之地。“融合”即是调和、和洽、融为一体。概括起来,“产城景融合”落脚到国土空间的规划建设,即是“产”、“城”、“景”三大基本职能互联互通,在山水田园之间建设“以城促产、以景韵城、产城互动、景城融合”的现代化都市,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保护城市环境、转变城市主导产业,简而言之即“重在成景”“要在融合”“旨在提质”。(一)重在成景“产城景融合”首先是要“成景”,呈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生境。不仅要建设好景点景区,彰显其“五风”的特质,也要高品质建设城市、产业。城市的规划建设要以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国际化为抓手,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实现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产业的建设要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二)要在融合“产城景融合”的关键是融合”,实现城区、园区、景区互联互通。城乡建设要以生态、文化、公共交通、市政设施、产业、公共服务设施6个OD为导向,融入生态优先、文化繁荣、轨道引领、设施支撑、绿色智能、公服先行的手段,实现“处处风景指日可待”的全域化发展,“春赏花”、“夏消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全季节体验,多要素的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与全民共建共享。(三)旨在提质“产城景融合”的核心是“提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合理管控城市功能,土地用途、开发强度、空间形态和功能组织,树立以产兴城、以产促城、产城互动、景城融合的理念,推动园区、城区和景区建设相互促进;以发展为要,以人民为本,把城市品质建设与山水文资源特征、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融合,引导的是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城区产、城、景关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一)未充分尊重和善待自然资源,产、城、景建设品质不高****城区两江交汇,青山纵横,具有大山大江的大资源格局。但这些卓越的自然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善待,导致产、城、景建设品质不高。城市设计对江城、江镇、江村特色的理解不够、挖掘不深。比如城中山体不断受到城市建设的蚕食、遮挡和深挖高切,生态涵养功能弱化,亲水性不强:城市建设高强度开发,山水城市风貌彰显不够,公园绿地5分钟步行覆盖率不足65%。土地利用低效,缺乏人性化设施,未形成基于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城市的产业生态圈,未拥有世界一流的接待服务设施。景点类型单一,风格均质化,缺少因地制宜、深挖和展示地方资源特色的景区建设。(二)山、水、绿、城、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产、城、景相对独立****城区自2002年建成以来,主要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集中围绕移民安置做文章,城市与景区、郊区、农村有明显的边界分离;对城市之外的广袤的生态-景区-农业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系统则视为“空白”,鲜少对生态-景区-农业区域的空间分布、用途进行科学规划,要么粗暴的侵噬,要么简单的避开。****城区虽依山傍水,但受地形高差及库区蓄水影响,“见山不近山、看水不亲水”,地图上看似名水串名山,实则山水不相通:公园绿地呈斑点状散步在城市中,城郊、乡村、景区绿色行动尚未普及,相互间也缺乏绿道联系。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景区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背景下,自然资源与城市的融合度却不高,不仅城市、湾区、景区的建设模式存在明显的不同,而且三者呈现出的建设质量也参差不齐。城市的文化、环境并未实现“景区化”以景区为核心带动的生态、文化类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城是城、产是产、景是景。此外,分布于大山大江之中的景区、卓越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天堑,缺乏便捷的通道联系,表现出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未形成互联互通。(三)对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融入城市、景区****历史文化悠久,在2300余年里,**文化、****文化、**文化等在此交融,汇聚成熠熠生辉的****文化,但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和保护利用尚处于摸索阶段。现有城市规划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更多地以“点状”、“块状”的形式独立存在,既不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发生联系,周边的新建建筑风格、色彩等也没有考虑到对其应有的尊重,诸如藏匿在****天梯阴影下的文化雕塑一条街,与****天梯相邻的****博物馆,隔江相望的“****晚渡”。城市街区、景区景点的建设也没有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要素的物质形态、空间组织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即是文化内涵层次不深、品味不高,表现在景区环境即是风格雷同、特色不浓,无法吸引城市居民、外来游客。三、********港湾城产城景融合的规划行动****城区环绕湾区,到处都是青山绿水,但产、城、景相对独立的****新城,应立足全县发展诉求与资源特质,对应内涵解析,从三个方面来明确**城产城景融合发展的规划行动。(一)以产聚人筑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建设“国际范”与“烟火气”共融共生的消费城市。以人为本,面对服务公众多层次消费需求,建设形成“国际消费体验区、城市消费中心、社区便民生活圈”三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其中,国际消费体验区以国际交往功能突出、传统文化魅力鲜明为目标,主要在****渡、南岭古道及周边江村,建设江镇、江村特色民宿、景点,重点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接轨国际时尚潮流,提升国际消费魅力,整体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城市消费中心以建设****城市会客厅、提升城市活力、构建魅力城市为目标,主要在****新区滨江路一带,重点打造多元复合的公共活力中心,紧抓历史文化、艺术创意、****湖湾区生态景观等资源特色,塑造新消费、新业态的多元消费场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正确处理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在留足生态空间前提下,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空间,科学规划“两轴两城、****三湖、六片八园”功能布局,完善****新区城市功能配套,促进生活区与生产区融合,推动****新城向“消费型城市”转型,打造服务业特色鲜明、人气活力聚集的魅力之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全域联动”,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主客共享为目的,将全域旅游发展融入到整个城市建设中,发展历史文化、乡村等特色旅游,打造****库区文化旅游走廊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城景融合,系统提升景区、城区的人文“气质”和住宿、餐饮、接待、导览等设施的文化品位,推动城市更新与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推进文商旅融合,依托****商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商务会展和品牌商旅场所,结合城市休闲新空间布点都市休闲乐园、音乐文化艺术街、文创商品展示与销售窗口,进一步激活商旅综合效益。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在景区探索“数字科技+沉浸体验”新兴消费场景,强化虚实相融的交互体验,推动****湖湾区湖上影视基地、水上灯光秀等打造“元宇宙”景区,创新旅游体验。(二)以城留人促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布局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全面落实“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城市单元图则、详细规划。以空间资源为本底、产业发展为基础,立足****特色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发展空间,高唐老城区精细更新老城,重点向西拓展新兴制造业,达到职教平衡;****新区依托****游轮母港及****湖湾区生态景观,消化存量空间,建设以商务、旅游服务为主的现代化新城;早阳组团依托****高铁站,建设以教育、医疗功能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巫峡镇建设以仓储、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云雨片区依托****机场,建设以高山避暑、冷链运输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实现“两轴两城”的城市形态。到2035年,提质扩容城市规模,构建“两轴两城****三湖六片”空间结构,彰显“山水湾城、峡江筑城”山水城市特色,建设产城景融合的公园城市。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强城市风貌管控,紧扣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旅游新城片区、早阳高铁片区等重点区段城市设计工作,做好城市建筑高度、密度、强度分区,对灵芝峰、文峰等山脊线、边坡线,**湖、**溪等水岸线和城市天际线实施规划建设管控。持续提升**广场商圈、旅游街道中心、游轮码头、****渡客运码头等重要窗口地区品质。建立科学完善、独具特色的****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发展绿色建造、智能建造。高质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补齐居住社区涉及安全、水电、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保障短板。加快建设绿色社区、智慧社区,推进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社区商业设施建设,优化小微企业、地摊经济发展环境与设施配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大数据中心、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市政环境设施、管廊楼宇等城市部件智能化升级改造。建好智慧城市指挥大厅,加快推进****县城市大脑建设,统筹推进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领域智慧应用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过程提供智能支撑。升级拓展电子政务外网,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智能旅游终端,提升智慧出行服务水平,打造****智慧景区样板区。建设美丽公园城市。按照“让景区成为城市的花园,城区成为景区的客厅”的思路,以建设美丽公园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城区景观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构建“环**湖湾区”的生态景观体系。实施城区山体保护修复,推进坡坎崖绿化美化建设工程。持续推进两江四岸生态修复、河岸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河道景观环境和生态功能,优化滨河城市功能业态。推动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有序推进城市绿道、城市慢道项目建设,强化城市公园文化主题和体育功能﹐建设和提升改造烟雨公园、****体育公园、丰盈公园等城市公园,高水平策划建设一批地标建筑,为城市增颜值、添气质。(三)以景引人兴城,推动城市场景营造探索景城一体化互动。吃、住、行、游、购、娱,涵盖旅游各环节,是旅游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商、养、学、闲、情、奇,供给侧着力,是旅游高质量提升至关重要的发展要素。以旅游为主导的****,从全域着眼,探索以旅游项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一体化推进景城“六要素”配套产品,全面践行“+旅游”,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强服务,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推动旅游产业聚集发展,做好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三篇文章”,努力建设核心品牌突出、配套设施完善、环境舒适宁静、服务品质一流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让景城融为“一幅千里江山图”。深挖****饮食文化,开展“十大美食、百道美味”巫城特色美食评选,在滨江路建设提升特色美食街区,让游客入城入景都能享受到原汁原味、色香味俱全的“****味道”。着力推进旅游住宿“百花齐放”,在****广场商圈建设一批主题酒店、国际连锁酒店,在灵芝峰、文峰、建设一批乡村酒店、精品民宿“落地生根”、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逐步畅通景区内循环及景城、城市、城乡之间区域循环,让城市
本文标题:关于建设产城景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53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