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党课讲稿四下基层的三重特质及其新时代启示
党课讲稿:“四下基层”的三重特质及其新时代启示“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本质上是实践主体在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客观对象世界的现存状况基础上进而改造客观对象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宁德孕育,它蕴含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不仅对福建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省域范围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四下基层”的现实性、人民性和整体性特质对深刻认识和深入把握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的实践功能、价值主张、工作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慧支持。一、“四下基层”的现实性特质所谓“四下基层”的现实性特质意指“四下基层”不是实践主体的主观臆想、主观臆造的想象活动,而是实践主体通过对客观对象世界的深入了解、全面剖析、本质把握,对客观对象世界进行革命性改造,目的在于使这种客观对象世界的发展更符合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的需要。也就是说,“四下基层”不是停留在对客观对象世界的主观把握之上的,而是要深入到客观对象世界的本质性、历史性维度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指向。以此为基础,实践主体适用这一规律,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大势,提出相应的思想理念,进而指导乃至重建社会现实。所以,“四下基层”的社会功能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层面上,而是把“改变世界”作为“四下基层”的实践旨归。总的来看,“四下基层”之“改变世界”的实践旨归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四下基层”能规范、矫正实践主体的行为方式,增强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和拓宽视野。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由此“可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走访......了解和熟悉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这种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的弊病”。可以说,“四下基层”不仅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智慧、增强执政能力、激发干事创业主动性的必要途径,还是党员干部通过与人民群众相互接触、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更是提高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党性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的重要法宝。面对如何提高领导干部下基层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充分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群众意志,并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出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指出的,调查了解工人阶级的生存境况,是“给那些认为社会主义理论有权存在的见解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肃清赞成和反对这种理论的一切空想和幻想”。可以看出,“四下基层”是帮助拨开人们的思想迷雾、获得理论新认识、坚定理论自信的锐利武器。二是“四下基层”的现实性通过规范、矫正实践主体的主观世界,进而更好地“改变世界”,即促进实践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的向善发展,包括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生产方式进步发展等方面。“现实本身”是思想理念的产生根源,“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作为一种体察民情、追求真理的工作方法,“四下基层”就是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本质性研究和把握,并在这种“现实生活”的历史性展开过程中概括、提炼、升华出新的思想理念,用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一方面,“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提倡各级领导带任务、带问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有利于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弭在萌发状态”。也就是说,“四下基层”既是提高领导机关办事效率、增强办事精准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领导干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矛盾、困境的有效方法。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中结合自己在福建工作的经历,深入阐述了调查研究对制定科学的政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性:“我在福建工作时,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为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等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我认为,林权改革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我们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4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了福建林改经验。”“四下基层”的历史性展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追求真理、发现真理、践行真理的过程。另一方面,“四下基层”的关键是在深入把握现存世界的现存状况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理论认识、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并将这种理论新认识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最终使这种新理论、新理念成为现实。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系统阐述,提出了检验思想理念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决策、谋略,才能够真正、精准地切中客观对象世界和社会现实,并对之进行有的放矢地改造,推动事物朝着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方向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自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到当时的xx地区极为贫困,全省经济排名位列末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面对这一发展困境,习近平同志在深入、系统掌握宁德地区的现实状况后,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经济大合唱”等一系列理念,并脚踏实地地将其运用到xx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中,努力使xx人民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的境地。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倡导的这些工作思路、理念是正确的,指引着宁德的现代化之路。有数据表明,宁德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0.1亿元增至2021年的31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1.5亿元增至265.8亿元,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第5位,跨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彻底扭转了宁德“老、少、边、岛、贫”的历史境遇,成为了福建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可见,“四下基层”不是要维持现存世界的现存状况,而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最终实现对现存世界的现存状况进行深度性、革命性的革新和改善,因而,“四下基层”本质上是一种以“改变世界”为旨归的实践形式。二、“四下基层”的人民性特质所谓“四下基层”人民性特质指它的每一环节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整个理论建构进程中,在对基层深入、全面、系统调查研究过程中,深切表达了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的价值期盼。马克思在24岁时就完成了自己的调查研究开篇之作,即《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为了有力反驳莱茵省总督无理指责《莱茵报》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到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该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状况,“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各种材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资产阶级政府背离人民的'官僚本质'”。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也走在调查研究的路上。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和收集到广大工人阶级的生活境况,他“用了21个月的时间,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自交往来直接了解英国的无产阶级”,最终撰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篇影响广泛的调查研究名著。可见,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调查研究是一项“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实践活动,具有深厚的生存论意蕴,其内在规定的受益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群体。因而,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指向,调查研究下基层更是将调查研究与人民生存境遇、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彰显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现实伟力。“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秉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依靠人民干事创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党的初心使命。一方面,推进“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四下基层”不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相分离、相对立的单向性实践活动,而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创造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可以说,“四下基层”作为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实践形式,是一种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深度交织融合的社会政治实践。例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自身,而是必须依靠并汇聚人民群众的集体行动力,才能真正及时、有效、广泛地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理论主张和价值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只有“打掉'官气'、放下架子,真正深入群众,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促膝谈心,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才能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只有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可见,“四下基层”不仅是使党员干部明白自身“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有效路径,还是党员干部了解人民群众疾苦、增进人民群众感情、赢得人民同心同德的实践典范。另一方面,“四下基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造福于民。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所有实践形式都是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010为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在实践中创造新环境的同时,新环境也为现实的个人的进步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因而,人类的所有实践形式最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四下基层”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始终把实现“现实的个人”的美好存在和美好发展视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在落实“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具体来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既能使人民群众及时掌握党的政策主张、理论主张、价值主张,又能使人民群众监督党的政策主张、理论主张、价值主张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调查研究下基层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旨在深入掌握与人民群众、民族国家发展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党员干部真正深入民情、掌握民意,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造福人民群众的政治本领。信访接待下基层“可以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场办公下基层可以推动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观念转化为现实,而不至于使这种宗旨停留在一种价值预设与纯粹构想的境地。由此可见,“四下基层”蕴含的价值内核乃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深度眷注,是一种服务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只有通过“四下基层”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把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变革与改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党的XX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党员干部要切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可见,“四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四下基层的三重特质及其新时代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53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