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自主、合作、探究”是培养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三方面来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词: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信息。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是涵盖其内,这点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与高度。它更注重的是学生文化底蕴、精神方面的修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第2页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一切唯考、唯分、唯名至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上得暮气沉沉,学生缺乏活力。我们的大多数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官本位”思想大行其道,对情感的无比冷漠,等等。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和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面对如此忽视人文教育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一、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细菌微生物,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1、引导学生多读。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第3页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例如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雪孩子》一课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2、抓住关键词句,培养人文素养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相反,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不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想的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词语深入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首先要抓住“雪中送炭”来理解课文。先让学生弄懂“雪中送炭”的意思是在大雪天给别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再引导学生讨论,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帮助”指的是朝鲜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打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送到阵地上来的。紧紧抓住“空着肚子”、“三天三夜”、“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等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朝鲜妇女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送来了战士急需的食物,志愿军战士会怎样呢?最后总结升华认识,“可以说大娘第4页送来的不仅仅是志愿军急需的打糕,而是大娘母亲一样的爱,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此时,学生明白了: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这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进行赏读,品读,并从这些句子中去感悟。3、注重情感的体验。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古语说“授之以渔,不如援之以渔”。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第5页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探究”是一个人对未知领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信任,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探究意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然,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以上三种意识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待科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怎样才能培养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呢?实践证明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三、发挥教师作用,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简单点,一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1、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第6页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教师必须宽容,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与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学生即使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教师也要对其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持热情肯定的态度。2、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外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就会派上用场。3、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是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
本文标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7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