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老王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细读文本,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0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2.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语句,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最喜欢关注哪一类人?为什么呢?(生自由回答)师:有的同学喜欢关注明星,是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有的同学喜欢关注伟人,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有的同学喜欢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可以说,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都是那些散发光芒或身边最亲的人,但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和我们非亲非故、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有的在平凡中咀嚼幸福,有的或许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普通人,那么我们就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我们就有这样一个机会,跟随杨绛先生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谈起,从学生关注的人群入手,唤起学生对身边普通人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检查生字词。(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速读课文,梳理全文。师: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接下来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记录了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哪些事情。(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师指名回答)预设本文记录了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老王送冰;老王送钱锺书先生看病;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给“我”。师:根据作者和老王的交往片段,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梳理本文的结构。(生小组讨论后,师指名分析作答)预设全文围绕“我”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第二部分(第5—7段):作者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第三部分(第8—22段):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和“我们”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对老王的感念和愧疚之情。全文的情感达到高潮。【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字词的积累、文章内容的梳理,都可在学生认真读书中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先概括事情,再在此基础上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三、细读课文,认识老王师:梳理全文内容可知,本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叙事线索。那么,作为本文关键人物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认识一下老王。1.整体认识老王。细读课文,尝试用词句概括,作者的眼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划出你概括的依据。(生边读边做批注,通读一遍后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全班交流)预设(1)脑袋慢——第2段“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2)孤独——第2段“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3)不幸——第3段“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4)穷苦——第4段“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说,住那儿多年了”。(5)老实——第5段“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给我们家送冰,车费减半,送到三楼,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6)善良(知恩图报)——第5段送冰;第6段送默存去医院不要钱还担心“我们”没钱;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2.揣摩老王的不幸(苦)。再次细读课文,看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最不幸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生读课文,小组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发言;师明确)预设老王的不幸体现在:(1)身体残疾有病。“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2)艰难生计,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3)寒酸的栖所。“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4)孤苦伶仃,没有亲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5)受人排挤。“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最不幸的是孤苦伶仃。老王渴望温暖:“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文中很多地方记叙了“我”和老王的对话,那是一种温暖的交流;“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老王一直铭记在心,知恩图报;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寻求最后的温情。师:在说到老王的不幸时,作者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作者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预设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由此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师小结:可以说老王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不光表现在他生活的穷苦,更表现在他精神的凄苦。3.品析老王的善良(善)。师:从全文看,老王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苦的。同时,老王又是善良的,他一直用行动来表现他的善。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1)看看文中作者回忆的哪些事情可以体现老王的善。(生细读课文,自主归纳总结,师指名回答)预设①送冰到家,不仅冰大,价格相同,车费还减半;②载钱先生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放心地低声问“我”还有没有钱;③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乘客着想;④临终前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2)文中写的这些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预设临终前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为了表示感恩。(3)你怎样看待老王送香油、鸡蛋的行为?为什么他生了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预设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4)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了?预设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5)“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预设简单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表现了“我”对老王病情的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师:虽然老王过得很苦,他是不幸的,但同时老王又是可敬的,他的善良、老实、淳朴、讲仁义、重感情,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师小结:通过细读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的老王。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善良、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设计意图】本环节学习通过细读分析人物的方法。从三个层面逐层设置问题,由表层到心理逐层分析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字里行间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训练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欣赏水平。四、布置作业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为什么要“愧怍”呢?结合课文写下你的思考,准备下节课交流。【设计意图】将这一节课的作业延伸到下一节课,能很好地利用课后时间对重要问题进行自主探讨,为下一节课做好思想、情感的铺垫。第2课时1.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一、交流展示师:上一节课结束,让同学们课后思考了几个问题,我想同学们应该有了自己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踊跃地说说你的结论。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为什么要“愧怍”呢?(生根据准备好的思考结论,自由作答)师小结过渡:作者杨绛认为“我”是“幸运的人”,老王是“不幸者”。但是,同学们认为“我”“幸运”吗?“我”为什么要“愧怍”?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换个角度来解读。【设计意图】交流展示课后作业,通过对关键问题的初步自主探讨交流,让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始终围绕这个中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研读课文,深入剖析师: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老王不仅生活上是艰苦的,而且精神上也是凄苦的。即便如此,老王还是善良待人,尤其是对待作者一家。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一家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进行深入剖析。1.善待老王。老王的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面对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作者一家又是怎样对待的呢?具体从哪些事情中可以体现?预设作者一家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心,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事情:(1)经常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2)“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3)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4)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师小结:从这些平常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一家人是富有爱心、同情心、尊重别人的人。对于老王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来说,正是因为作者一家人的同情、关心与尊重,使得老王对作者一家充满了感激,为了报答恩情,老王做了许多看似平常的小事,体现出了人性之美。2.关注老王。(1)在送来香油和鸡蛋的第二天,老王就离开了人世。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杨绛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杨绛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呢?预设杨绛觉得“愧怍”。首先,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作为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其次,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个人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有着这种精神的,从作者一家对待老王的具体事情中可以体现出来。(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后思考,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预设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老王是如此善良,又是如此不幸,作者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帮助,无法改善他的处境,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更无法改变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的命运。这在作者这样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不安和愧疚。我们知道,当时作者身处困境,她其实无法给予老王更多的帮助,但她仍能淡化自己的痛苦,体谅别人的愁苦,以悲悯的情怀关注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弱者。因此,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心里感到“愧怍”。【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研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体会到人性之美。进而通过剖析杨绛这位并不幸运的“幸运者”的“愧怍”,让学生认识到她的善良和悲悯情怀。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反思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不仅应关爱互助,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三、拓展延伸师:在作者看来,她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因此感到“愧怍”。那么,在社会生活中
本文标题:11 老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81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