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沁园春·长沙教案集聚【推荐8篇】
1/49沁园春·长沙教案集聚【推荐8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沁园春·长沙教案集聚【推荐8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篇】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2/49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知识链接】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2.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3.文学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3/49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教学过程】1.以诗导诗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3.词牌《沁园春》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5.生自由读6.生读生评7.教师范读【问题探究】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4/49答:“立”——“看”——“怅”——“问”——“忆”——“记”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第二课时知识链接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5/49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自主学习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问题探究】(此部分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者更换)1.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6/49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3.“一切景语即情语”,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描写往往会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寄寓着创作者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体现了上述特点。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作者寄寓的“情”与“志”。(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中的“景情关系”类题,设问可根据学情有不同表达)答: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7/49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答: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独立”表现出在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的气质,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8/49“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5.从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建议根据学情选用)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9/49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教学设想:1、高一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2、本文相对是1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词,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3、在研习中,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一、导入与准备当代诗人任泽键在《诗人毛泽东》中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泽东,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再由《沁园春雪》导入,引出话题:从词牌介绍到内容,《雪》写于,红军长征是一次大撤退,牺牲了很多革命战士,处于革命低潮时期,这首词可得出是革命低潮时期所写的吗?简述《雪》的大致内容,可见气魄非同一般,3310/49岁的毛泽东又是如何?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毛泽东其人,展示《长沙》手迹,看着手迹听录音朗读。1、学生背诵《沁园春雪》2、简介背景其人后,学生谈感受3、展示书法后,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他什么品质?二、朗读疏通、品评鉴赏1、开头三句,环境渲染,秋天寒意顿生,下面的情景可能会苍凉,但读后却并无凄寒之感,秋虽肃杀,然心中一片豪情,反衬手法的运用。2、“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写是记叙文的基本手法,这里写得条理层次分明(写作借鉴)有视角变化,物类变化,动静结合。这么好的天地,谁是主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几个字词的.意思简单提及)3、下阙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表达方式是叙述。先理顺大意,抓住几个关键字词,如“来”“方”“激扬”“击水”等。下阙从“忆”开始,回答上面“谁主沉浮”的问题,引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青年们。下阙的主要内涵,写出了热血青年的理想。三、拓展:1、古代文学作品有“春女怨”“秋士悲”的说法,如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11/49这首词中的秋景,与传统的写秋诗有何不同?引导学生体悟文学作品情景交融的特点,王国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这里的秋景与自己的感情交织。四、小结指板书简要归纳小结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本文标题:沁园春·长沙教案集聚【推荐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87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