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清文学绪论J简答题:相对元杂剧,明杂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里。元杂剧在舞台归类上属于歌剧。在体制上小型化,形成了杂剧折子戏创作潮流。其次,在配乐上南北合套,以适应南耳的需要。其三,中原音韵平水韵通用。其四,舞台角色的分工逐渐规范,基本形成生旦净末丑五类。其五,乐器的使用改为以管弦乐器为主。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T:1、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2、蒋大器评价《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3、《三国志演义》故事来源: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三国志平话》、民间传说、作者创作。4、《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5、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6、《三国志演义》基本思想:拥刘贬曹、崇尚忠勇7、五虎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8、《三国志演义》强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和“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J/L:1、《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一,出场定型。如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二、反复皴染。围绕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强化深化。三、通过特殊的语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2、《三国志演义》的影响:1、引导了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2、启迪了时事小说的创作;3、确立了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规范和表现技巧,特别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寻找平衡点;4、树立了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语言样板;5、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6、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3、论《三国演义》中的仁政思想:一、为什么会在作品中表现“仁政”思想。首先,作品所表现的时代是军阀割据与混战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社会现实呼唤着能稳定社会、安定篱园的英雄;其次,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天下大乱的时代,烽火连天的局面与汉末相似,出现了蒙古贵族势力、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各军阀混战,整个社会在呼唤着和平与安宁;其三,《三》成书的三百多年中,社会统治现状与儒学标榜的仁政相距甚远,在明代初年,朱元璋朱棣父子所推行的高压政策,使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灵魂均失去自由。二、《三》如何表现仁政。1、作者塑造了一个仁政群体形象,以刘备为代表,包含明君、贤相、良将,体现了伦理纲常。2、通过一系列的仁义忠孝事迹,以突出仁的代表——刘备形象。3、塑造反面形象烘托对比——曹操。4、整个蜀汉集团到后期以刘禅为代表依然继承刘备的仁义风格,所以蜀汉的行政体制和治民理念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好体现。5、以正统思想与仁观念相结合,体现出对封建秩序和儒家君臣思想的期盼之情。4、《三》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三》在表现仁政王道主旨的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期盼,具体表现为对三纲五常的维护,对明君贤相的向往,明确的尊刘贬曹倾向,并通过具体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人才的尊重,但也不排除对历史规律的坚守,故而表现出既统一又矛盾的思想倾向。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T:1、《水浒传》故事来源:(1)《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2)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3)话本(4)民间传说(5)作者虚构(6)元杂剧宣和遗事(现存容与堂《李卓吾》最早版本)2、《水浒传》中第一位出场的人物--高逑,唯一一位从头至尾存在的人物--蔡太师(蔡京)3、在《水浒传》的版本中,一般认为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是万历己丑汪道昆的《忠义水浒传》4、金圣叹“腰斩水浒”,71回以后全砍了,第一回改成“楔子”,形成“70回本”。J/L:1、《水浒传》的总体艺术成就:是我国第一部纯白话创作的长篇小说;2、塑造了一群超现实的英雄形象;3、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了对理想社会与理想生活的探索与描绘,实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4、第一次出现贯彻始终的人物形象,探索了主要线索贯彻始终的谋篇布局技巧;5、结构方式采用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技巧;6、第一次塑造了女英雄形象。2、《水浒传》中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1、提出了初步的民主、平等思想;2、描绘了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风情;3、提出了超现实的忠义标准;4、赋予了英雄以超人的能耐,是一种对英雄的呼唤。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M1、吴中四杰指明代初年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四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bēn。他们生于元末,遭逢乱世,以诗歌叙写乱离人情,既有“西京乱无象”的真实,也有“念之断人肠”的真情。真实再现了元明之际吴中文人的矛盾情怀。是明初取得较高成就的第一个诗群。2、台阁体:指明代前期最重要的一个诗文流派,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他们分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位高权重、才华盖世,并在修书过程中国相互唱和,切磋诗义,形成御用文风。因主要作家及受影响的后学多供职台省,诗文内容相对单薄,然技巧章法为时人景仰,故称台阁体。3、茶陵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创作诗派,包括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强调诗文创作需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气象。主张以山林之气纠正台阁之偏,以写出心领神会的意蕴。尽管李梦阳也是台阁重臣,但其主张和实践在台阁体走向衰弱之际,具有重要的振兴价值,引导了明中叶复古思潮的到来,是台阁体向前七子的重要过渡。T:1、宋濂,被朱元璋称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明代第一位苦心经营道统文学的大家,有《宋学士文集》。2、在明初诗人中,袁凯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3、刘基的寓言散文代表作《郁离子》。《卖柑者言》讽刺了元末社会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有《诚意伯文集》。4、茶陵派李东阳的理论见解主要见于他的《麓堂诗话》,亦称《怀麓堂诗话》。J:1、台阁体盛行的原因:一.适应君王文治的需要,以加强对文士的精神控制。二.数十年下来,明代社会已经稳定并走向繁荣,易致浮艳之风。三.台阁重臣地位高学问大,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四.连续几十年的高压政策约束着文人的精神,引导他们追求一种高雅稳重的风格。五、科举制度的约束与影响不可小觑。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T:1、韩柳欧苏四大家:苏轼:苏如海欧阳修:欧如澜韩愈:韩如潮柳宗元:柳如泉2、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寒花葬志》、《项脊轩志》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此后正式定下了“唐宋八大家”的名号。M:1、前七子:指明代中叶弘治年间相继进入京师的一群中下层文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包括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诗酒聚会、品评诗艺。他们收到茶陵派的启迪,强调学习盛唐诗歌和两汉散文,注重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一股复古创作潮流,彻底结束台阁体的影响,并在创作上将明代诗歌推向高潮。但由于取经过窄,而为后人诟病。其中李梦阳的复古主张(前七子的主要文学主张)包含三层意思:一、继承秦汉优良传统。二、注重表现现实生活。三、强调诗文的学问与格调。2、后七子:嘉靖中期,继前七子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徐中行、宗臣、吴国伦、谢榛继续高举复古大旗。不仅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更明确对宋以后的诗歌和魏晋以后的文章持否定态度。尽管个人主张不完全相同,但泥古的缺陷普遍存在,为时人诟病。但后七子的创作实际与理论主张有着明确的差异。其创作实际在晚明诗文领域值得尊重。J:1、明中叶文学复古的背景一、台阁体的流行制约了明代文学的发展。二、茶陵派的出现开创了诗文的新局面。三、成化、弘治年间高压政策逐渐降温。四、中下层知识分子逐渐走向政治中心。五、“三大全”彰显了明代学术的衰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2、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主要影响(主要文学成就):(1)明确的强调了文学的独立性,进一步摆脱了经史的影响。(2)进一步提高了文学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强调了诗文创作的真实性,真实生活与真实心情。(3)提出“真诗在民间”的理论,是对文学本质的认识(4)彻底消除台阁体的影响(5)一定程度上深入理解了文学创作新与继承关系,但是由于过度泥古,妨碍了创作成就,前后七子多数作家的作品难以卒读。但客观的讲,代表人物的理论与创作存在差距,因而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T:1、明初剧作家杂剧创作成就不高,但研究程度很高,代表:朱权、朱有燉、贾仲明。其中明初宫廷派剧作家朱权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编散曲集《诚斋乐府》。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太和正音谱》。朱有燉:《香囊怨》。刘东生:《娇红记》。贾仲明:《录鬼簿续编》。2、徐渭:《四声猿》、《歌代啸》。《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3、王九思的杂剧《中山狼》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康海的《中山狼》共四折,取材于马中锡的《中山狼传》。M:1、《四声猿》:指四处小戏,是明代中后期,浙江山阴人徐渭的杂剧作品。分别是《狂鼓史渔阳三弄》、《玉蝉师翠香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借前代故事讽当今社会,不仅是对名教的批判,还有对伪神权的揭露、讽刺。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社会高层,于游戏笔墨中嘲弄了皇权宗教的虚伪与残暴,是明代中后期杂剧的杰出代表。2、《南词叙录》:徐渭所著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其主要内容是早期几部南戏基本故事情节和演出状况,后世学者据此可以勾陈南戏史变,并了解南戏向传奇过渡的概况。是研究南戏和传奇发展的重要史料。J:1、明初杂剧的概况一、明初杂剧的作家主要是元代遗老和明初王公大臣。二、明初杂剧的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和神仙道化。三、明初杂剧创作与研究同时取得成就。2、明中后期杂剧转型的主要表现:首先,在题材上,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还有少量神仙道化学。其次,在体制上,不再遵守元杂剧规范,以短戏与折子戏为主。其三,在音乐体系上,由南北合套,转向以南曲管弦乐为主。其四,选材主要来源于史传和前人小说。其五,舞台性能萎缩,案头色彩强化。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T:1、明代戏剧的主体是传奇。有“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2、明初传奇道学化、八股化、学问化的代表作品:邱濬《五伦全备记》,是明初枯燥无味的伦理戏剧的发轫作。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王世贞《鸣凤记》(第一部活报剧)4、魏良辅旅居太仓,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融合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乃至北曲音乐在内的新昆腔。5、《浣纱记》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6、高濂的《玉簪记》,孙仁孺的《东郭记》,周朝俊的《红梅记》。7、吕天成《曲品》(继《南词叙录》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8、临川派: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以汤显祖的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9、孟称舜《娇红记》(王娇娘、申纯)。10、沈璟的曲学主张:(1)倡导封建伦理道德气息浓厚;(2)“本色论”;(3)“声律论”(影响最大)。11、王骥德《曲律》对“沈汤之争”作了公允而完整的总结M:1.临川四梦:指明中叶后期汤显祖的四部传奇剧本,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此四部戏写到梦中情景故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不仅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也代表了明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2.吴江派:是指晚明时期活跃在江苏吴江地区的一个戏剧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沈璟、吕玉绳、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他们的戏剧创作主要反映正常生活,以昆腔演唱,强调格律忽视词彩,同时对于戏剧艺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明中叶戏剧高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沈汤之争:是戏剧史上的一桩公案。本质上讲是吴江派与临川派对戏剧题材、文辞、声律和舞台技法上的不同观点。起源于沈璟、吕玉绳改编《牡丹亭》。主要矛盾集中在编剧的词彩、格律偏向于曲种的选择上而并非沈璟与汤发生争论。沈、吕之改编主要是将汤版《牡丹亭》演出使用的黄腔里的腔调、声律,使舞台演出更适宜于苏州地区,形成了昆曲《牡丹亭》。尽管汤深为不满,但实际效果上《牡丹亭》因昆曲而大放异彩,昆曲因《牡丹亭》而得以
本文标题:明清文学资料自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9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