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素养导向下“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素养导向下“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2023/X/XX一、回归生态的劳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一)素养导向,确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了劳动课程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课程内容要求,为设计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标准》提出了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包括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所在的复旦科技园小学,以“点亮生命之光”为办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框架,从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成立了“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课程组,课程组由党支部张敏书记,学生发展部徐佳怡、刘羽娴、任洁,科技教师邱振宇、李牧童组成。课程组汲取传统劳动教育的精华并进行拓展创新,从回归自然的视角切入,将走进湿地、体验劳作、分享爱心、快乐成长作为劳动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实践。明确劳动教育在核心素养中应承担的任务,制定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和学段要求,明晰劳动课程在劳动素养培育中的独特贡献,进而系统设计劳动课程的三级目标。(二)依据目标,梳理课程内容课程组从回归自然的视角切入,将自然、开放、唤醒、共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内涵,架构回归生态、有温度的生态劳动课程群,强化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活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注重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涵盖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亲近自然的生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体验种植、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助力生态的公益劳动: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涵盖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中,不断提升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综合素养。二、打破界限,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方式为了落实课程内容,课程组打破界限,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方式。学校劳动课程从学校大区块劳动到个人小空间精细化劳动的升级;从培养少年儿童劳动技能到培养劳动素养的升级;从学校劳动教育辐射到家庭,社会教育的升级,架构并实现“方寸之间皆有劳”的小布局大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活动准备上,引入互动理念,活动实施上,结合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基于社团的课题研究式学习、基于社会公益的综合展示式学习,为开展生态劳动教育提供支撑与热度。(一)强调师生互动互动理念,首先体现于活动的设计环节。传统的活动设计基本由教师一手包办;甚至教师本人也缺乏主体设计理念,转而利用网络或参考书承袭已有的活动方案。如此活动设计,不免因循守旧、脱离实际的弊病,既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养成教师的惰性。所以在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的引导下,我们将“问需于童”的精神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教师、学生“双主体”设计活动的模式,让源头流出一股真正的“活水”。(二)鼓励自主探究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一个重要特征是真实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这种对问题持续的探索就是学习的本质,使学生在问题的持续探索过程中,调动和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体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美好世界的乐趣,真正感受学习的意义。学校对过的新江湾湿地长廊,是市区内唯一的一片城市湿地,也是一块自然生态“绿宝石”。夏季,湿地植物荷花竞相绽放。课程团队以真实的新江湾城湿地生态圈为载体,设计“荷香四溢醉清莲”主题活动,创设“我做莲藕经纪人”主题活动情境,以莲藕用丰富的植物为切入点,设计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项目化学习劳动教育活动。“我做莲藕经纪人”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跨界融合”视角,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促使学生借助整合的项目学习获得跨视角、跨维度、跨文化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让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与自由生长的课堂,真实的学习自然发生。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温暖四季,温暖学生心灵。(三)组成社团研习项目组以“小劳动大探究”为主的劳动创意模块,设置“小小农业研究员”“小小土壤博物馆”“小小农具收藏家”社团。这些学习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研究性强,学生们组成社团,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社团列表见表3。社团的课题研究式学习不但丰富了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学生自主自动,散发劳动研究的光与热,这份温暖,滋养学生心灵。(四)结合公益综合展示爱心义卖、垃圾分类和志愿者服务等课程与劳动课程结合,将劳动教育与生命、爱、责任连接。义卖展品向师生征集劳动小制作,传统工艺小作品,本次义卖展出的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和手工艺品大都出自学生之手,这是生态劳动教育的阶段性展示,也是融合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凝聚育人合力的有力探索。课程团队加强家校协同,设计制作垃圾分类宣传片,原创垃圾分类歌,设置了“垃圾分类小达人章”,通过闯关争章活动,学生们在愉快的活动体验中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学生感受到回收可再生垃圾,既变废为宝又清洁环境。通过劳动,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劳动可以创造美丽城市,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环境变化。学校少先队与党团员教师工联共建,形成“锋蜜”志愿者队伍,到新江湾城日托所、车站、公园等场所开展劳动志愿者服务,学生用稚嫩的小手撑起社会的大责任,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三、多元评价,达成提升素养的价值引领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项目组根据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开发多元评价体系,各有侧重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一)评价内容全面项目组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等五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其中,劳动认知分为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两个二级指标;劳动情感上分为劳动态度、劳动兴趣两个二级指标;劳动习惯分为劳动意识、劳动行为两个二级指标;劳动能力分为劳动技能、劳动创造两个二级指标;劳动精神分为劳动韧性、劳动价值两个二级指标。力求突破劳动教育实践中“窄化、弱化、异化、物化”的系列问题。(二)评价制度完善课程团队设计“种子学分”评价制度,并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形成长效评价机制。“种子学分”评价制度分为基础学分、绩点学分、奖励学分。学生通过劳动课的学习、参与劳动周活动、展示劳动成果获得基础学分;参与校、区劳动周和劳动竞赛获得几点学分;通过创新性劳动,获得劳动成果获奖则获得奖励学分。利用种子币进行阶段性奖励。种子币是学校开展课程评价的具体抓手,根据学生参与劳动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阶段性奖励,以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定期开展总结性评价,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优秀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参与热情。同时项目组探索建构“执照+护照+勋章”的学生立体升级评价体系,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推行“劳动护照”认证模式,探索APP执业资格认证、劳动积分、职业升级的智慧评价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三)评价主体多元课程组探索“教师+家长”“个体+同伴”“学校+社区”多元评价方式,利用每年的劳动教育活动节开展“劳动小院士”“家校协作奖”“劳动指导奖”评选,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家校共育的积极性。让评价多元化、有温度,促学校探索生态劳动评价的初心与愿景。喜看稻菽千重浪,劳动教育绽芬芳。未来,课程团队将继续细化明确劳动教育目标,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培养劳动教育师资,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开发劳动教育资源,配齐配强劳动教育设施,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素养导向下“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实践。
本文标题:素养导向下“回归生态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95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