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弹速式6SIGMA训练
管理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直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对同一知觉对象,人的解释是不同的。(社会知觉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遗忘的进程不均衡,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逐渐变慢。5.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6.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7.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8.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其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9.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0.情绪劳动: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11.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12.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包括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情感凝聚力。13.沟通:指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等的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二、简答题1.管理心理学及其特点: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是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心理规律。2)研究范围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3)研究目的是促进组织的目标实现与个人的全面发展。2.什么是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计划。中心课题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测定各种工作物质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车间照明实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四个结论:1)物质工作环境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2)休息时间、工作日、工作周的长短以及工资的支付方式等都不是影响生产效率的第一要素。3)改善劳动者的士气与人际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影响工效的决定性因素。4)正式组织内部存在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3.人际关系理论内容1)人是社会人,应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企业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员工心理需要的满足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新型的领导艺术在于使正式组织满足职工经济需求的功能与非正式组织满足职工的社会心理需求之间保持平衡。4.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感知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5.思维的品质1)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的地思考问题,既注重问题整体,又注重细节;既考虑问题本身,又兼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2)深刻性。是指个体不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善于透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3)敏捷性。指能单刀直入的指向问题核心,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4)灵活性。指人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及时修改和调整原有的假设与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并能够举一反三。5)批判性。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的根据客观事实判断是非,能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坚持正确的观点,摒弃错误的观点。6.个性的性质1)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2)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统一3)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4)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统一5)统合性和功能性的统一7.气质的概念和理解概念: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认识、情感、语言、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理解:1)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2)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3)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能的人。4)气质不受活动目的、动机、内容的影响,常在内容不大相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8.四种气质内型的优缺点1)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率但却往往缺乏耐心,2)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但情绪也易于改变,3)黏液质的人态度沉稳但却容易萎靡冷漠,4)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但也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力。9.气质对工作效率的影响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人的气质是不同的,他表现了人的神经系统的某种特性,任何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注意发扬其积极的方面并克服消极的方面。2)气质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不同气质的个体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具体安排工作时,要使其气质类型与工作的特点高度协调,这样才能取得较高的工作效率。3)了解员工不同的气质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教育。从而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提高组织的效率,对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也都有着重要意义。4)气质对员工身体健康也有影响。组织应给不同气质的员工以不同的关怀,为员工创造一种健康快乐的工作环境。10.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性格有着继承的关系,但它们又有实质的区别:1)气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只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生物特性;性格则多为社会环境的产物;2)气质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性格只针对人而言;3)气质是由个体先天的生理、生化、内分泌功能决定的,个体一出生就有不同的气质表现;性格不是生而俱有的,而是在一定气质基础上,在人的活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4)气质是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的外显动力特征,它与行为或情感的内容无关;性格则参与构成行为与情感的内容,因而对各种性格有不同的社会评价。11.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遗传作用。人的神经类型即气质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影响着性格发展的特点。2)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性格发展中,家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校教育的影响。,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性格形成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对性格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性格就是通过他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12.态度构成的心理成分1)认知成分。它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2)情感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为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内心对特定对象的体验和感受。3)意向成分。它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可能作出行为的反应倾向。4)态度的三个构成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13.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较好的社会适应性。14.心理问题的四个等级1)健康状态(本人不觉得痛苦,他人不感觉到异常,社会功能良好)2)不良状态(时间短暂,损害轻微,能自己调整)3)心理障碍(不协调,针对性,损害较大,需要求助心理医生)4)心理疾病(强烈的心理反应,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损害大,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15.工作压力的后果1)生理方面。其一,工作压力使人时常感到身体不适,经受工作压力的人经常会头疼、胃疼、背痛和胸闷。其二,在重压下,人们更能感受到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困难,血压增加,胆固醇增加,易使人患心脏病等大病。2)心理方面。会出现消极情绪、不满意感、敌视态度、悲观厌世情绪等,甚至造成轻生念头。3)行为方面。适当的工作压力是有激励作用的,但压力过大时,会造成员工心理和生理疾病,工作冲突增加,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满意度下降,效率下降,企业业绩下降。16.工作压力的来源1)外部环境压力:包括社会环境压力和文化环境压力2)组织内部的压力:工作条件-技术与物理环境、工作的负荷与时间要求、工作复杂度、管理制度和领导的管理方式,工作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给员工带来压力、职业发展、工资奖金的数量、人际关系压力。3)个体因素的压力:个体性格特征因素、经验认知能力与态度因素、身体健康状况因素。17.工作压力的管理1)个体对策:①要认清压力的来源,冷静的面对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②恰当进行压力反应处理,要正确对待,放松心情,以健康为第一,不要因此损害了健康;③情绪舒解,有效的疏解自己的情绪,在一个单独的环境中适当的宣泄自己的情感;④保持乐观态度,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面对实际,采取宽恕的办法回避它⑤生理反应的调和,通过运动舒缓和松弛情绪,使个人的生理反应由紧张状态平静下来;⑥行为调和,进行正当的休闲娱乐;⑦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充分合理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使工作变得愉快起来。2)组织对策:①识别、改变或消除压力源。②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③促进工作与人的良好匹配。④建立休假制度。⑤积极开展和组织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进行放松训练。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企业文化,实行员工援助计划。⑦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供心理和生理健康指导与交流服务。18.组织的情绪管理策略1)招聘录用环节注重应聘者的情绪管理能力;2)将行业特点、工作的物理条件和员工个人能力相匹配;3)把提高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内容;4)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一个是工作中的关怀,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的关怀;5)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属于组织的精神力量。19.社会对群体的影响1)社会助长。又称社会促进,是指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人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2)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和效率性下降的现象。20.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1)低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同时群体的凝聚力也低,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没什么关系。2)低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支持组织目标,此时就算是低凝聚力,生产效率依然能够很高。3)高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生产效率的高低与凝聚力成反比,凝聚力越高,生产效率越低。4)高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态度与组织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性,生产效率与凝聚力成正比,凝聚力越高,生产效率越高。21.沟通的障碍1)沟通的组织障碍。组织机构的庞大,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职责不清,因人设岗,人浮于事,就会给沟通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沟通的有效进行。2)沟通的个人障碍。沟通双方在社会经济地位、情感、价值观、种族、性别等其他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沟通障碍。3)沟通的符号语义障碍。沟通双方对所使用的符号含义的不同理解或符号自身局限性所引起的沟通障碍。4)沟通的传递障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过多个环节时,常常会被曲解、增加或删减某些细节,造成信息失真所引起的沟通障碍。22
本文标题:弹速式6SIGMA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0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