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第8课 拿来主义 第2课时
语文必修④·人教版新课标导学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第二课时素质提升1课堂互动2合作探究3设计导图4随堂练习课堂互动(一)学习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答: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中国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这样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了。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2.怎样看待鲁迅对几位绘画大师和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讽刺?答: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往往涉笔成趣,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3.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答: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解析】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从说话的内容上看,“进步”一词是反语,是对愈演愈烈的卖国行为进行的嘲讽。(二)学习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4.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谈谈你的理解。答:这句话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为了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是论证方法中的归谬法的引言部分。【解析】作者这里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目的是得出荒谬的结论。5.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答:尼采的“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与中国的“送去主义”一样,都是荒谬的,是类比推理。作者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解析】例子与中国的“送去主义”具有相似点,“尼采”“发了疯”,中国的“送去主义”也是荒谬的,此处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6.第3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送去主义”的危害大影响远。类比论证。【解析】运用“尼采发疯”来类比论证“送去主义”导致的后果。7.第4段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答:“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性的、带有恶意的输出。“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抛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了对卖国政府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8.如何理解第5段“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句子的含意?答:幽默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解析】揣摩语言,领会文章讽刺、幽默的风格。9.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答:文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三)学习第三部分这部分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0.如何理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答:“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自己来拿”是指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四)学习第四部分这部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11.“蹩”字有何表达效果?答:“蹩”字表现了“废物”一向无所事事,这下终于能够进入这宅子大吸剩下的鸦片那种心满意足的丑态。12.第8段中,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请说说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13.“总之,我们要拿来”一句有何作用?答:“总之,我们要拿来”与前面的“首先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照应,再次强调了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14.“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答:“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15.“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答: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合作探究探究1本文论证的是“拿来主义”,而作者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探究之旅:“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正是因为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才导致了国家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就由排外变成了媚外。“闭关”是历史,“送去”是现状,批判二者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关注现实。又因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相对立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是为了廓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让人们认识到“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为提出“拿来主义”作了必要铺垫。探究2以课文倒第二段为例,谈谈对待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探究之旅:“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首先“占有”,然后“挑选”。喻体本体正确态度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即吸收)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加以批判地吸收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存放一点,其余毁掉姨太太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探究3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探究之旅: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有“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探究4文章是如何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探究之旅:①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7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是由“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要造成严重的后果:从长远看,是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是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②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第二部分用“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比喻来说明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和可怜,只是一种形象的议论,还不能看成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与此同类)。集中使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是第四部分。第8段一开始就用“譬如罢”,其取譬说理的用意很明显。用从祖上得来的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非常贴切。以“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以“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都非常准确、形象、生动。第9段的“他占有,挑选”一句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再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以“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是相对于作为内容的“鸦片”而言),例如八股文和骈体文(可参看鲁迅《准风月谈》中的《重三感旧》等文)之类;以“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所有这些,就将什么是“挑选”说得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其余还用“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众摔在毛厕里”状写“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烟枪和烟灯”去周游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收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它来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所有这些,又都对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读者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深信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些比喻就起了论证的作用。设计导图这篇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请同学们为《拿来主义》内容脉络设计一个思维导图。【答案】随堂练习【解析】A孱càn,B冠guān,D仪yí。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173()A.孱.头(chàn)大度.(dù)自诩.(xǔ)安土重.迁(zhòng)B.毛厕.(cè)冠.冕(guàn)古董.(dǒng)残羹冷炙.(zhì)C.犀.利(xī)蹩.进(bié)吝.啬(lìn)故弄玄.虚(xuán)D.剔.除(tī)脑髓.(suǐ)仪.节(yì)勃.然大怒(bó)C2.对“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理解正确的一项
本文标题: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第8课 拿来主义 第2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3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