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这四首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2.审美目标: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情境导入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一首诗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命的诞生。让我们走进这四首诗歌营造的不同意境,体会诗歌的不同思想内涵以及诗人对生命、自然的不同感情,从而认识四首诗歌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内容索引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贰壹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探究壹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读懂诗意(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1.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2.诵读指导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二)感知画面,把握思路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答案(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1.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②强烈的抒情色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学习资源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2.背景展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郭沫若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4.作品拓展太阳礼赞郭沫若青沉沉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读懂诗意(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1.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2.诵读指导(以1、2节为例)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语调深沉,饱满,上扬“红的”拉长,且“红”重音激情,上扬“心”重音;“比比”拉长,上扬“是”重音;“颜色”重读,上扬字韵饱满,充满激情“是谁”重音,上扬;“蜡”重音;“给你躯体”读出疑问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点着灵魂”充满疑惑“为何”上扬;“烧蜡”重音;“成灰”重音,语调深沉“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一误”的“误”重音;“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二)划分结构,理清思路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一)品味意象之美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1.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答案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二)赏析手法之美2.《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答案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3.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答案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三)欣赏情感之美4.诗歌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答案诗人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诗人认为这很“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5.第4节“既制了,便烧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认为自己有职责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把他们解放出来。6.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7.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其音乐的美是指音尺、平仄、韵脚等听觉方面的;绘画的美则是词藻;建筑的美则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虽然在外在形态上,《红烛》无法体现这一点,但内在的情感变化其实有章可循,并且和谐对称,正是建筑之美的内在体现。试结合全诗对这一特点简要分析。答案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首先,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的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的赞美(第1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2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3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4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5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6、7、8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9节)。从引子到最后一节,《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从理
本文标题: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4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