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
语文统编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新知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艺术效果。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培养对文本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体会两篇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预习检测阅读《故都的秋》,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驯鸽()落蕊()细腻()颓废()橄榄()椭圆()平仄()椽()浑浑噩噩()xùnruǐnìtuílǎntuǒzèchuánè预习检测阅读《荷塘月色》,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煤屑路()幽僻()踱着()蓊郁()弥望()袅娜()羞涩()斑驳()倩影()媛女()敛裾()梵婀玲()树梢()酣眠()宛然()xièpìduówěngmíniǎonuósèbóqiànyuánjūfànshāohānwǎn作家介绍解释词语的含义。不远千里:混混沌沌:疏疏落落:没精打采:迁延顾步: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稀疏零落,非常零碎。表示事物某种属性比较松散林散。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作家介绍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写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作家介绍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作家介绍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作家介绍主要作品有:《雪朝》(诗集)1922,《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作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文本研读朗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思考问题:1、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2、两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大家标画出以上重点信息,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整体感知(1-2)向往故都的秋(3-12)秋晨院落(13-14)眷恋故都的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景故都的秋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1)月光眠歌想到荷塘。(2-6)荷塘月色笼起轻梦。(7-10)采莲荡舟惦着江南。整体感知荷塘月色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品读赏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快速浏览文章后填空:(1)从中,我读出了故都之秋的______之美。(2)从中,我读出了月下荷塘的之美。品读赏析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秋色——清冷之美品读赏析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秋色——清冷之美品读赏析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驯鸽的飞声扫帚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缓慢悠闲的声调秋声——清静之美物哀之美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品读赏析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粒粒明珠缕缕清香品读赏析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品读赏析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裙明珠、星星、美人歌声脉脉素淡宁静之美品读赏析塘上月色光:影: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参差班驳弯弯稀疏(画)朦胧柔和之美刚与柔的对照——线条美、节奏美品读赏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和之美文化视域化的自然——美美与共品读赏析荷塘月色美、静、雅教师小结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凉合作探究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合作探究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他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明线:游踪(外)暗线:情感(内)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线索合作探究课堂练习“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D拓展提高根据例句的句式特征,仿写下面的句子。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石缝的小草中,我们读到了弱者的坚强。从傲放的腊梅中,我们读到了春天的讯息。课堂总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词如此,散文亦然。作家将特有的情感赋予自然景物之中,景物又给人以关照,如此两相映衬,物我已融合为一。板书设计故都的秋——清、静、凉——悲凉荷塘月色——美、静、雅——不宁静作业布置观察生活中的自然之美请以校园的为题,写一则景物片段。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5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