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嘉定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湖月照我影,_________。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答案】(1).送我至剡溪(2).渌水荡漾清猿啼(3).艰难苦恨繁霜鬓(4).人生如梦(5).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剡”“渌”“荡漾”“清”“繁霜鬓”“尊”“酹”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同学竞选高一(1)班班长,提及班风班纪不如人意,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B.某跨国企业招聘高层领导时,引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期盼众多优秀人才加盟的意愿。C.李阿姨经常回想起她童年时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间生活氛围,既安宁又不失生机。D.刘同学非常珍惜她那支看着很普通的黑色钢笔,知道内情者都说她这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语境,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语境。A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意为: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语境是一名学生的感慨,大词小用,不合语境。B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句意为: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符合期盼人才的语境。C项,“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句意为: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符合李阿姨童年时的乡间生活氛围。D项,“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句意为: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符合刘同学有内情的语境。故选A。3.按要求选择。(2)下面四个语段,语言表达有歧义的一项是()A.据报道,王某某为知名企业家。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对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公众向来深恶痛绝。B.据报道,公众人物、知名企业家王某某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他的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令公众深恶痛绝。C.据报道,知名企业家王某某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对于公众人物的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公众向来深恶痛绝。D.据报道,王某某为知名企业家。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却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对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公众向来深恶痛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具体考查歧义句。歧义句指的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C项,“对于公众人物的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公众向来深恶痛绝”,此句中公众深恶痛绝的到底是“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还是“公众人物的这种行为”?表意不明。故选C。二、阅读(70分)(一)(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相关。民间大量传承的古老风习,“万物有灵”论极具市场,鬼魂神怪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诸多的民俗事象被蒙上了神秘色彩。再加上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和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当然,民俗的神秘性长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生活,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无法应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挑战。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②神秘性在巫术民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如“作法事”“念咒语”“请神会”“画符”“占卜”等等,都源于某种神秘观念,它的施行也大多依赖某种神秘行为或者语言魔力信仰。《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就是这一类咒术的典型代表。民间巫术中使用咒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捕鱼者有捕鱼的咒语,农耕者有农耕的咒词,医家的咒禁还是古代治病的方术之一。语言的神秘观念又导致另一结果,即谶语的产生。谶语具有兆验性,属于预知巫术,它基于人们相信语言与事件之间有某种神秘联系的心理。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合乎神意,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③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当然,它随禁忌内容的不同有程度的差别。与人性命相关的禁忌其神秘性更强。如上山伐木、下海捕鱼都是危险性作业,所以伐木者、渔民有着特别的语言、行为禁忌,决不能犯禁。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禁忌,其神秘性相对就比较弱,因此只是作为民俗,习惯性遵循,如小孩不能吃鸡爪,不然的话,字就写不好;乘船时吃鱼忌讳将鱼翻过来食用等。④【甲】当今还存在的如造房子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等风俗事象,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乙】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悦,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有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无论山精水怪、狐仙鬼魅,还是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现世英灵,它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人们都不关心,唯一关心的是神灵的“灵气”,只要“显灵”,哪怕是荒郊野外的一棵树、深山老林的一座庙,“有灵则行”。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祈求、供奉,采取各种近乎“媚神”的方式,包括演戏、宰牲、烧钱、上酒等,以求取神佑,消灾祛病。【丙】与此同时,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人们不仅不供奉,还采取责问拷打的方式,或者使用一些厌胜法术,来“胁迫”其为民众服务。如祈雨民俗中就有一种在太阳底下曝晒龙王菩萨的做法,让不显灵的菩萨切身体验一下百姓无雨的苦处。所以说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们为自己的需要造神,这种在风俗文化的信仰中的直接功利性,将它与一般的宗教信仰区别了开来。【丁】4.概括第①自然段的主要意思。5.“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及民众对其的信仰并不是当代人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所能了事。”这句话插在第4节何处最合适?()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如可以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将会不再信奉神灵。B.中国的神来源广泛,成员复杂,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C.中国人认为神既然长期接受了香火,就该为人显灵造福。D.谶语因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具有兆验性而为人所信服。7.从选文看,中国民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如何得出中国民俗“有别于一般宗教信仰”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答案】4.中国传统民俗神秘性长期存在的原因。5.A6.C7.(1).神秘(或神秘性)(2).功利(或功利性)8.作者先是举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风俗事象,分析其实质已渐变为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自觉利用。接着援引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的说法,分析“泛神”实质,得出“功利性”结论。作者还用人们媚神与拷神、胁迫神的行为作对比,说明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直接功利性。【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概括段落内容的能力。根据“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相关”“民俗的神秘性长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生活,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无法应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挑战”,得出结论“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即“中国传统民俗神秘性长期存在的原因”。【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根据“当今还存在的如造房子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等风俗事象,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可知当今存在的风俗现象来自于最初的对大自然的适应和协调,并不是封建迷信那么简单的事情。是对“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及民众对其的信仰并不是当代人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所能了事”这句话的具体阐释,所以放在【甲】处比较合适,故选A。【6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人如可以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将会不再信奉神灵”错误,根据“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可知人们处于“自觉意识”“积极自觉状态”。B项,“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错误,根据“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悦,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可知只是不看重神灵族属谱系,并不是“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D项,“谶语因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具有兆验性而为人所信服”错误,根据“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合乎神意,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可知只是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故选C。【7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神秘性在巫术民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可知中国民俗的特点是神秘或者神秘性。根据“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说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们为自己的需要造神”,可知中国民俗的特点是功利或者功利性。【8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当今还存在的如造房子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等风俗事象,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可知中国民俗的实质已渐变为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自觉利用。根据“所以有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无论山精水怪、狐仙鬼魅,还是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现世英灵,它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人们都不关心,唯一关心的是神灵的‘灵气’,只要‘显灵’,哪怕是荒郊野外的一棵树、深山老林的一座庙,‘有灵则行’。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
本文标题: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5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