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一语文试卷2020.1【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一、积累应用20分1.填空题。苏轼的《赤壁赋》描述主与客泛舟问答,客人的回答引用了曹操《短歌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还形容了曹操吟咏此诗时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来形容另一位三国将领周瑜的儒将风度。【答案】(1).月明星稀(2).乌鹊南飞(3).酾酒临江(4).横槊赋诗(5).念奴娇(6).羽扇纶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稀,乌鹊,酾酒,槊,赋,纶巾。【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2.选择题。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描述的对象是()。A.陶渊明B.白居易C.李白D.杜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对联描述的对象,需要抓住对联的关键词语分析判断。需要抓住“诗史”“草堂”“野老”等分析,是写杜甫的,是刘咸荥题于四川省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的对联。杜甫因为三吏三别故号称“诗史”;曾客居成都浣花溪边草堂,在他的《野老》里就自称为野老,自号“少陵野老”;杜甫在自己的诗里也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来形容自己,这是群鸥的意思。故选D。3.下列诗句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用典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用典手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考生课下多留心,做答时才能得心应手。A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白描手法。陶渊明运用简笔的勾勒,显示出自己生活的简朴。B项,“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意思是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登上高峻入云的山路。谢公屐,指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登山时为了保持人体平衡所穿的一种鞋子。李白运用“谢公屐”的典故,写自己怎样攀登天姥山。C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我。“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善待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意。D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运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以廉颇自比,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故选A。4.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观点,然后仔细查看所给四个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的观点。“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应指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等。A项,“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谚语里明确提到了“兄弟”和“父子”,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B项,“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谚语里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朋友”关系,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C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句谚语只是客观地表达同类的人或物易于聚在一起,所以不属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D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而“和他有关系的人”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儿女、朋友等,所以这句谚语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故选C。5.《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B.端午节吃粽子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D.新团员学团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观点,然后仔细查看所给四个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的观点。A项,“每周例行”强调的是习惯性,是说每周都要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做法,属于“习”。B项,“端午节吃粽子”,是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属于“习”。C项,“定时定点”,强调时间和地点的惯常性,是说每到某个时间点人们要去某个地点做什么事,属于“习”。D项,“新团员学团章”,是新团员刚刚入团时,要学习团章,这是一时的,不能属于“习”。故选D。6.臧克家的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相关理论的篇章是()A.乡土本色B.礼治秩序C.男女有别D.无为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名著内容及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名著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三代》这首诗二十一个字,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强调乡土。A项,乡土本色中实际上阐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指出“土”是农民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土”一字的演变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乡下人其实并不是不值得尊敬的,他们守护着这养育他们的土地,灌溉、播种、收获。农业与工业、与游牧业不同,农业需要农民扎根在土地上,这便使得“土气”不得不萦绕在农民的身边。这种不流动的土气不是农民造成的。强调乡土。B项,强调乡土社会秩序及法治等。C项,强调对性别的认识。D项,强调治国方针等。故选A。7.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B.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线分明。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D.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考查的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需要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B项,“公私界线分明”错误。“各人自扫门前雪”,比喻不要多管闲事。结合“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分析,“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应的观点应该是“自私”,不是“公私分明”。故选B。8.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________,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①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②这种文风,早已存在③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④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A.④①②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作答时,分析各句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排序。横线前面句子末尾的词语是“文风”,依据顶真的原则,下一句即以这个词开头,故②句应该排在最前面,由此排除AB。③句“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是针对“文风”而言的,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构成转折关系;④句“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与横线后面的句子“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是①句“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出现的结果,所以①句应该放在④句的前面,①④后面紧接横线后面的句子。据此分析,排除C。故选D。二、阅读(55分)(一)(14分)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访谈核潜艇专家黄旭华人物介绍:黄旭华,1924年2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战略导专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中这样描述:“他,恰是有为而埋名的人生,就像他负责设计的潜艇,潜进深深的海洋,是赫赫的存在,又是无影的存在。”①记者:您曾说:“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里决定的。”可否分享一下您弃医从研的经历?黄旭华:我本是想学医的,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后来事情发生了改变。抗战爆发后我到桂林念书,日本人炸桂林,那是满城狼藉、一片废墟。警报一响,就得躲进防空洞。每次我跟着大家从城里往外跑就一腔怒火,有三个问题在心里浮现: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安居,要到处逃亡?中国那么大,我们跑来跑去,连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我问我的老师柳无垢,她给我的答复很简单,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宰割。于是我给自己改名“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制造飞机保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侵略。后来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②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旭华:居里有一句话:“要反对原子弹,自己就应该先拥有原子弹。”我加了一句:“有了原子弹,你必须要有执行第二次核打击的手段,这就是核潜艇。”为什么?有了原子弹,你声明不先用原子弹,那你把原子弹摆在地上让人家打也不行,必须拥有核潜艇,把原子弹埋在水底下。两次世界大战,潜艇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它潜入水底,隐蔽性强,给敌人的军舰和海上运输造成很大的威胁。一旦敌人对我进行核攻击,我可以保存自己给他致命的核反击,叫做第二次核打击。和平时期有了它,可以遏制敌人的核讹诈,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③记者:核潜艇是否具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1988年,64岁的您亲自登艇参与深潜试验,您为何要以身试险?黄旭华:潜艇研制完成后,有一道严峻考验,就是进行极限深潜试验。1963年,美国某王牌核潜艇深潜试验还未到200米就沉入海底,艇上100多人无人生还。现在这艘从里到外全由中国人研制的核潜艇,能否顺利闯过第一次深潜试验大关,参试人员心中无底。个别人给家里写信,其实就是留下遗书。大家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去执行深潜试验,是非常危险的。我说,深潜试验绝不是要我们去“光荣”,而是把试验数据一个不漏拿回来。我是总设计师,我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艇上170多个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怎么办?我决定跟大家一道去,共同完成深潜试验,果然试验很顺利。④记者:您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才30岁出头,等到您再回家已是6
本文标题: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6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