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6芣苢插秧歌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基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尽管,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总结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强化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积淀时过境迁不言而喻折射B.沉淀事过境迁不可言喻折射C.沉淀事过境迁不言而喻映射D.积淀时过境迁不可言喻映射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3.下列语句所对应的时节,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④①②③D.①③④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①,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②。有学校开展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③。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5.请根据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开头各写一句话,每句话不超过25个字。①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②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③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能力提升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6—7题。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田歌(节选)[唐]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注],嘤咛如竹枝。[注]郢中歌:一作“田中歌”。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秧歌》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B.《插秧歌》的三、四句描写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C.《插田歌》(节选)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D.《插田歌》(节选)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7.如果说《插秧歌》中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插田歌》(节选)中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插田歌》(节选)中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于归:女子出嫁。②(fén):肥大。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综合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B.本诗反复使用“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其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C.本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歌的主题,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突出诗人的思想感情。D.本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以桃喻新娘,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8.请从比兴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视野拓展1.杨万里人物印象【陆游】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姜夔】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徐玑】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王水照】杨万里的身份,主要有三个,一是勤政爱民的国名臣,二是卓有建树的理学家,三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关键意义的大诗人。2.杨万里:视仕宦富贵如敝屣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屣,随时准备归乡。在京做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回老家的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告诫家人不许置办家产,以免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这与那些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形成鲜明对比。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却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后来因政事归乡,闲居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杨万里与夫人罗氏粗茶淡饭,粗衣布衫,完全与村中老农无异。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这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二)素材运用运1.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运用角度:劳动传统、热爱劳动【运用示例】《左传》中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那里传来响亮的回音,他进一步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纵观一部人类文明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劳动一直推动着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直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埃及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中国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这些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文明瑰宝,无不辉映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2.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的插秧情景运用角度:劳动是美丽的、歌颂劳动【运用示例】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流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劳动虽然也有劳累,但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三)句子迷《诗经》佳句选:字字皆动人,句句是人生。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何为思无邪?是心地纯粹,是坦荡磊落,是真诚正直,更是一种真挚自然、情深意切。《诗经》中有很多民歌,无不流淌着活泼泼、火辣辣、浓烈烈的情感,流淌出那些优美动人的句子。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定了。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评】这样的话,人间已经久违。千年已经过去,读来依旧太美。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译】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译】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评】做人不要太过花言巧语,要懂得适可而止。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译】似象牙精心切磋,如美玉反复琢磨。【评】君子如玉,温润精致。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评】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好。劳动之农事艰辛1.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杨万里《悯农》2.两月春霖三日晴,冬寒初暖稍秧青。春工只要花迟着,愁损农家管得星。——杨万里《农家叹》3.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依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杨万里《竹枝词·其七》
本文标题:6.芣苢,插秧歌(课时练+视野拓展)-【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导学练(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6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