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课时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人、物、文化、习俗等。2.学习做访谈、调查,学习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3.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学价值与情感:通过参与家乡人和物的调查,培养参与能力,锻炼社交能力,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教学重点:1、访问家乡人物,学习访谈的方法技巧。2、了解家乡建筑、特产、历史、习俗等。教学难点:记录家乡文化,学会分析、评价文化现象。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那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成为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了解家乡文化,记录家乡人的故事。二、学习背景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是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总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三、活动内容: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的人物、多样的精致和独特的习俗承载这我们丰富的记忆和情感,我们去寻访和探究,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四、活动要点:开展访谈活动,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根据访谈记录,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五、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六、开展访谈: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寻之意。访谈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向被访谈人提出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谈的人的回答来获取事实材料的过程。访谈过程需要巧妙周全的构建,访谈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准备、思想准备等。1、访谈技法:3要6不要三要:1.主导场面,善于引导;2.语速控制好;3.谁来执笔说清楚。六不要:1.不要过于主动;2.不要啰嗦;3.自己不要帮忙下结论;4.不要一开始过高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5.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6.多余的客套话不要说。七、活动步骤:做好规划,精心准备1.立访谈主题。家乡值得记录的人物,值得保护的建筑,值得传承的习俗。2.明访谈目的。了解家乡发展历程,记录家乡的人物和风物。3.选访谈对象。家乡杰出人物,家乡的长辈或见多识广的乡邻。4.定访谈问题。(1)家乡名人的事迹与贡献。(2)家乡的有历史价值及代表性的建筑。(3)家乡的古迹遗存。(4)家乡的新标志性建筑。(5)家乡的传统技艺。(6)家乡的风味小吃。(7)家乡的土特产。5.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人为宜)。6.制访谈表单。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提供的任务清单。7.列访谈提纲。访谈问题示例:(1)您觉得咱们家乡最出色(最让你难忘)的人是谁?您可以具体谈谈他(她)的情况吗?(2)您觉得在您记忆中咱们家乡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您可以具体谈谈吗?(3)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您可以具体谈谈它的历史和特点吗?(4)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特色的习俗是什么?您可以具体谈谈吗?(5)您觉得咱们家乡近年修建的新建筑中哪一座可以作为标志性建筑?您可以谈谈您的看法吗?(6)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特色的传统技艺是什么?您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吗?(7)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是什么?您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吗?(8)您觉得最能代表咱们家乡的土特产是什么?您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它的特色吗?8.制访谈记录表访谈记录表对象性别年龄访谈成员访谈时间访谈提纲访谈记录组织实施,做好记录按照既定主题和分工,访谈确定的对象,访谈选定的问题,做好访谈记录。八、人物(风物)志拟写要素撰写“志”注意事项: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述人物:要写清人物生平,主要事迹、突出贡献或影响。记述风物:写清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表达方式:叙述或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简明。九、家乡风物志范例:山东龙泉宝塔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建筑凝聚了先民的聪明智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塔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龙泉塔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为砖石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塔高43.35米,呈八角九级,始建时代文献无考,据有关方面专家观察其风格,当属北宋时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朴实庄重,造型浑厚,为我国北方密檐式佛塔之佳作。见证了康熙七年8.5级剧烈的大地震,1938年悲壮的滕县保卫战。从明清至今经历了数次维修维护。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龙泉塔再次进行保护性维修,修缮后的龙泉塔成为悠久历史的重要标志。塔的起源及发展阶段原塔的建筑形式源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婆坡(梵文STUPA),原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婆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中国化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中国古塔从建筑形态上来分,大体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塔等。龙泉塔的建筑结构龙泉塔呈平面八角形,九层,高43.35米,塔基周长37.6米,采用青砖砌筑,风格古朴,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基之上配有须弥座,比较简朴,须弥座高80cm,自下向上分别为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一到九层,层高逐层递减。塔的一、二层出平座,平座采用斗栱支撑,这是宋代沿用唐代的流行做法,它可以给人们提供近距离精巧的建筑视觉效果。一、二层塔檐采用筒板瓦做法,三至九层均为一层一檐的做法,不再施平座。塔檐采用叠涩砖做法,一到九层均使用斗栱悬挑出檐,斗栱为宋代风格,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在塔壁各层券门内外与塔内梯道券顶及叠涩砖上均施柏木过梁,这种砌筑方式可以增强塔体的结构强度。龙泉塔塔身共设置十五个券门,七间塔室。塔室即是塔内的房间。塔室的形状一般是依据塔的平面形状取形。龙泉塔正门设在北面塔座之上,一至四层每层设置两个券门;五至七层每层设置一个券门;八层无券门,仅在北面内部塔壁上设置壁龛;九层在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个券门。龙泉塔采用了在塔身隔层45度建券门的结构方式,券门基本上只开在塔梯方向,形成隔层错角分布,使塔体的结构避免上下开裂,增强了塔身结构的稳定性,这种按塔层改变结构的方法,是宋时佛塔改变砖塔结构的创新。龙泉塔塔室大小不等,平面为正方形,上为穹窿顶,原有供奉的佛像,现无存。一至四层的塔室与塔内阶梯不能互通,五、六、九层的塔室与塔內台阶相连通。塔内一至九层的台阶为青砖垒砌,共118级。一至二层为穿心式;自二层向上沿塔壁顺时针方向螺旋折上,这种“壁内折上式”塔体结构也是宋代砖塔特有并广泛使用的形式。由于龙泉塔塔刹损毁的久远且无历史记录,无法看到原来的塔刹具体式样。1984年重修龙泉塔时,铸造了铁制覆钵和宝瓶塔刹,与山东汶上、兖州、金乡、邹城现存砖塔塔刹相似。龙泉塔的始建年代根据史料记载,龙泉塔在明宣德三年、清代道光年间、1984年都进行过重修。明代维修时在塔身一层七面各镶嵌碑刻八通,分别是明宣德三年的大佛顶尊胜神咒、重修龙泉禅寺塔记、大明六字真言、助缘题名(两通)、庄塑释迦佛像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鼎塑昆庐佛像之记。清代重修的碑刻不知遗失何处。这只是目前我们所知的维修,实际维修次数应该还要多,在历次维修时限于当时的认知及技术条件,难免走样,留下的文字记载及保留的历史信息有限,以至于不能够完整地表现出来。参照志书,结合龙泉塔的建筑结构、建造方法、布局、样式都具备宋元时期的风格,取原古砖经北京史博馆作陶器粉化验,结论具有唐代特征,定为北宋为宜。苏州地方名人志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位。商末,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春秋时期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等等。附2《历史建筑登记表》建筑名称建筑位置建筑历史(建造年代,历史变化)建筑现状(是否完好,周边环境)价值描述(风格特色,历史价值)信息来源照片建议
本文标题:第1课时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9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