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6.2*登泰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翻译重要语句。2、多角度赏析景物描写语段。3、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品读写景的语段,多角度赏析写景的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不仅仅是一座高山,更是中华文化的巍峨大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姚鼐的足迹一起攀登这座高山。2.了解泰山泰山——在山东省中部,面积436平方公里,顶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古称岱宗、岱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被尊为“五岳独尊”,古代帝王常登山封禅,加以封号,并广建庙观,刻石题字,历代文人也留下许多记游的精美之作。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成为饮誉四方的游览胜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二、了解作者及“桐城派”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做过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后辞官在家乡、南京等地讲学40余年,所编《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魁,刘师承方苞,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著有《惜抱轩诗文集》。姚鼐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关于桐城派,这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则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刘大槐师事方苞,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三、通读课文,疏通文意1.齐读正音山麓(lù)雕砌(qì)山巅(diān)徂徕(cúlái)悬崖(yá)石磴(dènɡ)须臾(yú)樗蒱(chūpú)戊申(wù)岱祠(cí)姚鼐(nài)绛皓(jiànghào)膝盖(xī)石罅(xià)佝偻(lóu)若偻(lǚ)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登泰山记(1)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山的北面),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2)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①自京师乘.(冒)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ɡ)(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suì)(于是,就)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门槛)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如画,②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3)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稍.(逐渐)见云中①白若樗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②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大红色和白色)驳色,而皆若偻.(lǚ)(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缝隙),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6)桐城姚鼐记。3.补充相关的文化常识朔、晦、望与既望五鼓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研读文本1.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作者在第二段中的行程以及作者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色。(详见课件)3.文章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详见课件)4.泰山顶上有哪些景观?(详见课件)五、赏析景物描写,体会美丽的泰山日出图第一幅:“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拟人,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第二幅:“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半山居雾”,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第三幅:“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时分,姚鼐与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第四幅:日出前,“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漫”写云雾之大。“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第五幅:日出即将开始,“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第六幅: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第七幅: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这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成分,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所陶醉折服了。日出前后的描写赏析: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晚照固然媚丽动人,但日出更壮美,更有气势,更激发人向上。景物特点:瑰丽、雄浑、壮美写景手法:动静结合,比喻形象,用语新颖,色彩绚丽。六、内容归纳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七、主题阅读不畏艰难,欣赏美景《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冒着严寒偕友人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运用方向】勇敢无畏不畏艰难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无限风光在险峰八、课堂练习1.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时所见的壮丽雪景。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选C。【解析】“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2.下列对第3~5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D.第3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壮美如画。选B。【解析】应是“以静衬动”。九、课外作业:1、课下搜集一些写泰山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2、背诵2、3段。
本文标题:第16.2课《登泰山记》-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9612 .html